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此一游

(2013-03-04 18:06:53)
分类: 这个可以发

由景山西街往北海东门,有一条狭长曲折的巷子。接近东门口,虽是冬季,也常常人头攒动。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却不是逛北海的,而是大老远跑来,专门排队买排叉。当然,如果是连逛北海带买点排叉,那就更有老北京的风范。

北京的排叉分回汉两种,清真的姜汁排叉,属于名小吃了,姜末和面,温油炸熟,桂花过蜜,味道香甜酥脆。另一种汉民的,则草根许多,大名儿就叫排叉,面、苏打、盐,过油一炸,齐活,味道咸鲜酥脆。前者适合浅尝,吃多了糇人。后者适合买回家当零嘴,穷人的点心。北海东门那家的排叉,就是后者。过油的火候拿捏得恰倒好处,吃着没有一点儿油腻感。六块五一斤,一大袋子,且吃呢。

这是闲话。进东门,过桥没几步,就是“琼岛春阴”碑。“琼岛春阴”号称也是燕京八景之一,但那是原来,现在是怎么都看不出来。或许只有到了春天,冰消水暖,池边的垂柳全绿了,再加上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景才能有个模样。眼下,只有那冷冰冰的乾隆御笔,戳在那儿像个广告牌。

乾隆是个风流皇帝,一辈子尽四处留情了。这不是指他的生活作风,而是说他爱写字,逮那儿写那儿,碑匾联,诗书画,当年如果有相机DV,我保证他也是个发烧友。离“琼岛春阴”碑不远,就是仿膳,里面“漪澜堂”、“道宁斋”两块匾,又是他的手笔。你说嘴馋吃几口点心吧,一不小心抬头见匾,心说这可是人家当年的书房,嘴里于是就没了味道。

中国的社会,历来分三个——皇家、文人和百姓。皇帝万一好写字,文人一定就发扬光大,最后到了百姓这儿,就得学走了样儿。当年老佛爷好皮黄戏,把太监们组成戏班子,真学真演。光绪想讨好她一把,也得扮个角色献艺。等出了紫禁城,文人圈子就把皮黄发扬光大成了京剧,倾家荡产沉迷玩票儿的可不在少数。证据是,许多玩票儿的最后都玩成了专业,或者比专业还专业。待这时尚普及到民间,就是全民运动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会咿咿呀呀,也是捧角儿的主力军。到这当口儿,皮黄就上位成国剧了。这就是中国上行下效的基本路径。

乾隆好写字,御苑内外,四处留情,不提。风雅的文人,则马上霸占了全国的山川名胜。记得第一次去虎丘,沿途的文人墨宝糊得跟满山小广告似的,看着都麻应。最后,又到了老百姓这儿。老百姓没文化,拽不出文人那套酸嗑,但又从骨子里想追逐潮流,怎么办?最后逼急了,就大笔一挥——“到此一游”。从附庸风雅看,这四个字,大概是没文化的人表现有文化最俭省的一句话了。而且,还是个通用版本,放之四海而皆准。故宫水缸上,固然可以“梁齐齐到此一游”,千里之外,阿里古格的上顶上,也有各方神圣的到此一游。乾隆提笔“道宁斋”,惦记的是以道宁世,但打死他也想不到,到了今天,人民没记住道宁,却只记住了出门在外,要四处留情。

“梁齐齐到此一游”后,看客们争相表示要“剁手”。剁手虽是气话,但自古就有,看来思维的实质是一直延续的。而且,剁手也正是有文化对付没文化的有力武器。不过,如果没有当初皇帝们的风流臭美,没有文人们的捧脚阿谀,升斗小民又何至于饶世界涂鸦呢。他们最感兴趣的,其实还是就着排叉喝两口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直播死刑
后一篇:幸亏还有婴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