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2,492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导,麻烦你把这段给剪了

(2012-12-04 00:38: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这个可以发

关于栓柱的死,远方说:此事必有蹊跷。

就是日本人拿军刀连馒头带脑袋捅下去的那段。就这一秒钟,《1942》就上了限制级,少儿需要家长陪同观看。

问题不仅仅是限制级。我们需要调查的,是为什么要拍这段?

逻辑上,岗村在飞机上刚刚订下诡计,让中国灾民为皇军卖命。结果皇军马上就违反岗村命令,为个毫不起眼的煽情道具,把栓柱给捅死了。这是不是为了说明日军军纪不严呢?即便就是文艺范儿都这么说——一个小玩具的力量可以大过天,但再大它也是玩具吧,比一会儿死掉一个的命,真的更珍贵?

而且,我以为,就算皇军真生气了,刀也抽出来了,下一个镜头,抡起来画个圆圈砍也就够了。但电影里交代的,却是从栓柱的嘴一直捅到后脑勺。我相信,这一刀的用法,不是冯导们调查过的事实,与剁碎树皮拿碾子磨然后再吃的事实不是一码事。问题就出在这里,为什么要逼迫自己臆想出这个极致的动作?

如此,就又要说到仇恨。这一段,是用来获得仇恨的,是为了不想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悲苦里,而一定要搀杂仇恨。那么,从冯导的设计看,最大的仇恨,肯定不会来自同种之间,而必须是来自异族之间。所以,陕西军阀向灾民开枪的力道,显然要弱于日本人的这一刀,也必须弱于这一刀。

那么,这一刀下去,我们真的就仇恨了吗?起码我没有。当时,我脑子高速运转了一下,其中一个结果,就是这个捅法。直到镜头交代完,我好象心里还暗自偶业了一下,仿佛猜中了一个小奖。我也环顾了左右,旁人有捂了眼睛的,也惊呼了“啊”的。捂住眼睛的人,也是因为猜测到了最血腥的镜头;“啊”了的人,则是因为被吓到之后的本能。总之,大家好象都没有仇恨起来。包括开了灯之后,饮料和玉米花都吃干喝干,人们和颜悦色,出门也没有砸车。

种植仇恨未遂。但这不是需要知道的结果,需要知道的,是为什么要种植仇恨——它需要理由,哪怕你说仇恨有助长寿。这个理由,我想了一晚上,没有找到。但我想起了另一个场景,就是中国牧师对外国牧师的质问——上帝既然老打不过魔鬼,那你让我信他干吗?这质问其实已经算仇恨了——如果上帝不能满足我,他就狗屁不是。但后来我看了一个意大利小孩子们唱的歌,名字叫《加油,上帝》。一个给上帝加油,一个怀恨于上帝,我不管这加油或者怀恨的对象是谁,但加油和怀恨,是两种根本上不同的对世界的态度。除了仇恨,我们总还可以找到别的心境。

当初看《南京,南京》之前,我听说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学会了如何看待战争。但看完之后,我觉得,他们的进步,是学会了如何种植仇恨——他们甚至被日军还会琢磨如何杀人,如何挑逗中国人仇恨的神经。以至后来,当我听说又有一个《金陵十三钗》不是讲美女而是讲日本时,我就杜绝了自己看的念头。我怕自己再受一次仇恨教育,不愿意自己花钱摧残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包括这回的《1942》,我原本以为,中国导演终于可以尝试着让我们面对悲苦了,但没成想,这一出又被扯进了一刀式的仇恨。

可能是,我们太需要仇恨了,或者说我们太习惯仇恨。就像我们出产世界上最多的武打片,但武打片里却总爱唠叨“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总在唠叨“冤冤相报何时了”,却偏偏是在我们的武打片里。直到现在,我还没见过一个中国导演如何把“爱”诠释得透彻,我只见到他们在诠释“爱”的时候,最多用到的手法是通过“恨”。

好吧,那我们就仇恨。不过诠释仇恨也需要思考,起码,不至于你总搞一刀式的仇恨,以至总在限制级的范畴,影响票房。我看过《无耻混蛋》里的仇恨,就没有动刀——那个德国军官,只用餐桌上的话,就酝酿了仇恨的本原——它真的不用动刀子,而是用羞辱。

按常理,体验自己的悲苦,有助于悲悯别人。但个体的经验,能不能成为群体的意识,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总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口的逻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