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圣马力诺,还是学导盲犬

(2012-10-31 11:06:01)
标签:

杂谈

分类: 这个可以发

这是旧闻了——新闻太新,难说靠谱。我认为,看中国的新闻,必须沉淀一个月以上,再看,再信。

这则旧闻,当然早已超过一个月的期限,总有半年以上了吧,说的是:一位张老师,“见义勇为”,开车撞死三个抢匪。人民闻听,拍案称快——撞得好啊撞得好。

早年前的判决书——现在偶尔也见,常有“民愤极大”的用语。撞得好啊撞得好,应该就算“民愤极大”的一种。“民愤极大”,又可以约略看成“多数人意见”,好在中国人多,并且虚拟“多数人意见”从来不算难事,所以“民愤”也就成了权衡刑罚的当然理由。

以民愤决定刑罚,这是否靠谱,是另一个话题。单说“民愤极大”,以张老师的“见义勇为”故事,其后的“民愤极大”,就有掺水的嫌疑,也是虚拟多数人意见的一种。其实,稍微认真看这民意,也不难判断,中国人里,能够眼看着前面三条命而还能头脑清楚地开车撞上去的,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不像好多网上英雄说的,换做是他,也要撞死他们。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这些说辞本身,也存在虚拟性。那是因为,他们在当时,只是想象了自己也属于被抢者或者撞人者,而没有想象过自己被撞死,或者自己的家人被撞死。为什么只把自己当“英雄”想象,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不提。总之,哪怕你不站在抢匪的立场上,只是站在距离抢匪很近、很容易被误伤的普通市民的立场上,你可能就会换个“民意”。

换位思考,小名“屁股决定脑袋”,虽然难做到,但也仅是有效思考的初步。况且,所有的换位思考,在中国都有隐含的意义,就是给自己找辙——为自己的错误辩护。所以,思考本身,就成了一件大难事。

“中国式过马路”,是最近的话题——好象也超过一个月了吧。就算没超过一个月,我查了下,英国人发明红绿灯,是1868年,一百多前的旧闻了。现在要说的是,英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百多年的东西,中国人民2012年才开始讨论。当然这也不必脸红,我是想,总比3000年之后再讨论,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居然就讨论起来了,后来连专家都被发动了。再后来,甚至得出了如下结论:“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行人的错,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更使得人们难以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这才让行人不得不组团过马路。”

就这样,“中国式过马路”,本来是一句在中国人来讲属于难得的自嘲,最终一认真,变成了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仿佛过马路不闯红灯的话,中国人真的会死的。所以,我连自嘲的实质都怀疑了。

还有奇葩呢。有专家还站在人种的高度解释了闯红灯之必要,说德国人忍耐力是超强的,但面对红灯,也就扛得住60秒。中国人当然比德国人还能忍,但超过了一分半,任谁也崩溃鸟。专家的结论我明白,那就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中国式讨论过马路的最终结局,就是:红灯,就是用来闯的。偶业。

这当然属于很巧妙的换位思考,把自己的错误,转嫁给随便其他什么理由。又能唤起人民潜意识里造次的快感,给大家上了一堂存在主义哲学课。

受专家启发,我现在琢磨的一事是:到底还要不要红绿灯?中国人民真要是把一百多年的红绿灯制度废止了,也算给人类的一大贡献。当然不能说废就废,不能学专家,光给理由,不给出路。

经过遴选,一个可供执行的方案是,学习圣马力诺,取消红绿灯,全改成单行线和环线。这个可行吗?我有点二乎。因为按照中国人民闯红灯的苦衷,单行线也属于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牢什子。事实证明,我就在河南的高速路上,目睹过超车道逆行的壮举。

现在既然如此骨感,反向寻找出路或许依然是必要的选择。我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号召中国人民向导盲犬学习,忍无可忍怎么办?重新再忍。德国人能忍60秒,中国更能忍,这已经很好了,但不能骄傲。经查,面对红绿灯,导盲犬同志最能忍。要知道,导盲犬虽能导盲,但人家自己却是先天色盲。它们区别红绿灯,是依靠红灯和绿灯光亮度的差异。伟哉汪星人,就靠着这样艰苦卓绝的的辨别,居然成了我们的道德楷模。

好象听说过这样的话,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需要牺牲的。英国那第一个红绿灯,是煤气灯。在它诞生23天的时候,因为爆炸,牺牲了一个警察。这就是证明,红绿灯也因此中断了使命。直到1914年,美国人重拾信心,点亮了电气的红绿灯,让一项代表了民意的制度,得以延续和发展。然后,就到了2012年的中国,这个制度遭遇了“中国式过马路”,和中国式讨论过马路,岌岌可危。

学不学导盲犬?元方们你们看着办。至于那位张老师,我的意见是鲜明的——该奖励奖励,该坐牢还得坐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颜老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