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灾
(2012-07-24 16:30: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不能发 |
关于北京水灾,气象部门说无法在短时间内预报给市民。是否如此?需要画问号。手机短信不行,通过媒体播发通告不行吗?事实上,如果你认定了当天是暴雨,那么这条消息就应该上所有北京媒体的头条。没上去,说明了什么?第一,你没能精确预报;第二,你怕乱。
有个巧合,可能被忽略了。北京的暴雨是21号,前一天,也就是20号,北京市政府刚刚发布了新修订的《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中心意思是,如果发生“特别重大防汛突发事件(Ⅰ级)”,一把手须到现场指挥。说实话,这个中心意思其实是扯淡,主要是太高估了“一把手”们的本领。他们出现场的活儿,更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做。这个《预案》的发布,与次日的暴雨有没有关联?是个疑点。但我所在的小区,工人的确在为地下车库做防水,以备倒灌。而按以往惯例,这种施工,如果没有接获上级通知,没有人会主动去干的。就是说,这场暴雨,以及它可能引发的灾情,是不是已经在预料之中?
这是第一层意思。
接下来,就是水灾发生的次日,22号,北京电视台老早就预报了当晚9点半,要用俩频道并机直播“暴雨灾害彰显北京精神”。如果认为这是北京市新班子上任后的第一次危机公关,还不如把它看成是中国式“坏事变好事”的最新版演绎。而从对媒体的报道要求上看,北京市的两位官员郭金龙和王安顺都在指示中提到了媒体:郭说,“我们的救灾工作和新闻宣传的重点要转向郊区,特别是受灾最为严重的房山等地区。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报道,全面反映全市受灾总体情况,重点挖掘重灾区群众转移等关键环节涌现出来的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生动典型。”王说,“……五是进一步做好救灾工作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而在维稳指示下达之前,水灾死亡人数已经达到37人。
此次水灾彰显出的北京精神,它的主角到底是谁?答案似乎没有异议,是北京市民。诸多好人好事已经传开,不过仔细辨认,这些好人所做的好事,其中绝大部分是应该由政府去做的。比如市民用手去搬挪汽车;比如市民去机场接援滞留乘客;比如全市性的自发发送灾情短信和围脖。
这是第二层意思。
23日夜,北京市政府又出一招,在全市发起捐款活动。作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四川什邡已经捐款100万。值得注意的是,什邡的捐款时间是22日,还早在北京市发出捐款号召之前。而此前,这个曾作为汶川地震后北京市对口援建的县级市,刚刚出了大面积乱子。对捐款号召,北京市首先响应的是党政机关干部,民间反应还有待观察。不过网上的舆论认为,逢灾即捐的套路,在这次的水灾中并不适用。
这是第三层意思。
最后一层意思,是如何反思?
抛开上述内容,仅从技术角度讲,这次暴雨所酿成的灾难能否避免?我看不能。城市灾难始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特性。而超大型城市,则将这种不可避免性呈几何级数放大,使城市的避灾能力更加脆弱。根本上说,这不是排水系统的先进与落后所能解决的问题,而决定于城市人口总量。就像北京的交通拥堵,为什么越治越堵?人们原来相信把北京摊大,后来发现摊大也是有限度的,总不能摊出十环,摊出河北去。然后人们相信把道路拓宽,后来发现双向八车道还是拥堵。再后来人们相信开辟地上地下的轨道交通,结果发现弄出好几十号线依然是乘地铁挤成照片。现在人们相信交通管理智能化,但谁也没说清楚这个智能化到底是什么?
排水系统是一个意思,它也有一个承载多少人使用的问题,包括应急和施救的投入。有人怀恋大明朝留下的排水设施,那是因为大明朝时北京城才几十万人。现在的北京排水系统,如果应付1000万人口可能就没问题,但它现在需要应付的是3000万。如果水灾还不能很清楚地说明问题,那么可以联想一下火、震这些灾难。如果北京发生特大火灾或者地震,你用脚也能想象出,结果会是怎样?那个时候,所谓智能化管理之类的词汇,只能成为浮云。
有些事情,以人类目前的智慧和欲望,其实是无解的。所以,提升一下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慰籍。比如老祖宗教导我们顺生,这是一个意思,但还不够全面,我们还应该知道顺死——不是个体意义上的,而是群体意义上的。老说维稳维稳,稳从哪来呢?说到底,不是外部,而是内心。就像常说的自由,根本上讲,自由的难得,不是因为外部的束缚,而是自我的束缚。这一点上,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占点便宜,他们更容易接近内心的自由,和塌实。我们当然就特例独行一些,所以我们也要承受得更多。各自求索吧。
但此话,不能用来为现实政治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