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0,977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抵制什么

(2012-06-17 18:02:05)
标签:

杂谈

分类: 这个可以发

天津的一档求职节目,据称要遭抵制,而且开了骂战。

骂战在中国不新鲜,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关于任何事对任何人,都可以开骂战。所以我关心的是,抵制什么?

背景需要交代一下,广电总局对地方台下达的限娱令,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娱乐电视的创新。这一波横扫地方台的求职热,就是创新的结果。

所以,抵制求职,客观上就是抵制娱乐创新。明白这一点,你还要抵制,你就是助纣为虐了。

那么,娱乐电视的罪过到底有多大呢?在娱乐电视中,“毒舌”、“扯谎”、“搬弄是非”到底是不是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手段呢?

答案貌似是显然否定。

“显然”是说,这些手段违背公共道德,用“恶”的元素求“乐”的效果,这不但逆天,而且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貌似”是说,然而这矛盾居然就畅行,而且成功了。说明什么呢?说明了反讽形式存在的事实。借用艺术原理的说法,这是一种喜剧创作法,把现实中的“恶”标点出来,放进艺术品中,让大家通过它,回看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是什么,和怎么样。

但是,这种反讽,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恶”的公开化、标签化。要“毒舌”你就公然“毒舌”,要“扯谎”你就扯弥天大谎,要“搬弄是非”你就甘心把自己变成坏蛋。你千万不能让自己和在生活中一样,把这些“恶”藏得很深,表现得很得体,让人几乎看不出来。

像《谢天谢地你来啦》就是这样。它的“恶”藏得就太深,但也证明了,是一种骨子里的“恶”。这样的“恶”,没有明示,不做标点,所以它的毒性,就变成了一种可以接受的生活态度,观者报以的笑声,就是正在中毒的表现,但因为不自知,所以观者是无辜的,从而更显出做“恶”者的恶。

对比这个,我觉得从求职到求偶到求显的所有娱乐节目,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些舶来品的中国翻版,从制作初衷上,都具有反讽的故意,对“恶”的标榜,也正是对其毒性的善意的提醒预防。他们并非真的害人,而只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

当然,在这些翻版的过程中,保不齐也有走样的,那是我们本土的生态造成的,不关娱乐的事。所以,要抵制,你就抵制这种生态。别好不容易有个小孩出来说皇帝光着PP,你就冲上去把小孩掐死。

其实,动不动就抵制,这也是一种“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语言腐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