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乒乓球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吗 |

这不是我个人的决定——本人的前冲弧圈球还是相当有力道的,尽管经常拉空。
告别乒乓球,将是中国人的选择。保守估计,大约用不了五年,乒乓球在中国,将变成小众运动。跟它命运类似的,还有其他群众性小球运动。
摆事实,讲道理。
中国人本不爱运动。经常参加运动的中国人比例,可以问专家,印象里一直寒酸。不过也没必要脸红。中国人的不爱运动,来自中国人的哲学观。灵与肉之间,中国人更在乎前者的感受。“皮囊”的地位,可以从中国人自古的穿着看出——长衣大袖的意思,首先是否定了肉体之美,全包裹起来是它应得的下场。而这样的穿着,也正是最不方便运动的装束。短装的流行,大约不过百年吧,那也是舶来品。所以,中国人的运动,一直是以围棋、打坐、茶艺为主导的,那是娱乐心情,不是锻炼身体。武术貌似最接近现代意义上的运动了,但它的第一作用是蒙钱,第二作用是逞强。
这些俱往矣之后,再看共和国以来异军突起的中国体育,以及中国人因之产生的运动热,就有点儿不合常理。其中原因,当然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发酵。所以,全民性的运动,都是伴随着爱国主义诞生的,也是为爱国主义服务的。回忆下共和国体育史,所有的运动热潮,都是在爱国主义竞技体育的感召下发生的。这种因果关系,也诞生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单项运动迷,比如乒乓球。而以乒乓球为代表的中国式运动,又因为成本低廉、易于普及、属于冷门,成为中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最符合国情的上佳选项。这个趋势,一直到08年奥运会,还是这样。
但是,当乒乓球变成国球之后,乒乓球原有的一点魅力,也随之消失了。因为爱国,中国式的打法把乒乓球多回合的观赏性,降低到前三板解决问题。而且,那扭曲的发球姿势,不但经常遭到裁判的指摘,而且也不符合人体自然和运动之美。事实上,在我印象里,国球运动员们的气色,一直是不好的。他们的身体,也缺乏运动员常有的肌肉线条。甚至他们的谈吐,无论教练、领队、队员,听起来都是一副官员的腔调。
老马常说:NB people。这词儿的意思,就是为大场面而生。大场面不是虚词儿,是事实。因为球场面积,决定着球的影响力。一张桌子,和一个工体的差别,就是乒乓球和足球的差别。只有大场面,才会让运动员发挥出速度、力量、弹跳这些基本的运动指标,而桌子上的运动,只会把人的机巧逼向极端。这么看,足球们当然足够大,而乒乓球们,的确很小,小气的小。所以,我们这么大一国,就不能再拿这么小一球当国球。如果还当,就证明我们不是大国。
事实也是如此。乒乓台虽然尚有收视率,但转播者自己也说,年轻观众是不尿他们的。这就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年轻人对娱乐的要求,是大场面的娱乐,是让自己变成NB people,是让自己变成这个项目最牛比明星的拥趸,是不搀杂爱国气焰的纯粹一乐。纽约人马布里率领我们向前进,比抗日恐韩更有号召力。
好在乒乓球马上就要被我们灭亡了。这是个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