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骂骂更健康

(2012-03-23 18:37:40)
标签:

杂谈

分类: 这个不能发

骂骂更健康骂骂更健康骂骂更健康

北京被篮协开罚单了,原因之一,是“京骂”。对此,北京的领队很犯难——嘴长在观众脸上,我们伸不上手。

这是个问题。就好象球员在场上“洋骂”,观众即便不高兴,也很难想到向蓝协开罚单——虽然比较而言,管住几个球员的嘴,比管住18000观众的嘴,貌似容易得多。

然而“京骂”的骂名终归是留下了。证据是,虽招骂名,但“京骂”却也普及到了全国,乃至网络,并生出了很多花样——“SB”、“烧饼”……“京骂”也因此晋级为“国骂”,让骨灰级的“他妈的”情何以堪。

对此,拿普通话的影响力解释,好象有点儿牵强,中国人民心里明镜儿似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怎么就能让一个“煞笔”模糊了自己的心智?

好在我们有古老的历史,凡事都可以倒根儿。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鉴于“京骂”已经成为全中国的痛,所以及时正名是必须的。

危机对“京骂”的注释,目前看,是比较全面的。它说,“京骂”“属脏话、俗语、中国俚语与忌语、恶意的辱骂。”虽然句子有点儿不通,但要看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京骂”有“俗语”和“俚语”的属性。“俚俗”虽然是粗野的代称,但若分开看,“俚”,是指民间的,通俗的。《说文》的解释是:“俚,聊也。”“聊者,赖也”。什么是“赖”呢?就是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俗”,《说文》也说了:“俗,习也”。《新华》的解释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这么一看,就明白为什么“俚俗”俩字放一块儿就成了“粗野”了——那一定是掌握话语权的主儿,给民们扣上的屎盆子。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没有“俚”和“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意义还不够伟大吗?

危机在解释“京骂”的同时,还告诉我们,其他地方同样有类似的“俚俗”之语,比如南京的骂法就是“呆比”,东北的骂法就是“二比”。有人不是想听广东的骂法吗?也有,叫“傻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各地都怎么骂,而是为什么全世界都要骂——中国球员不是也要学学“洋骂”吗?这,又是为“俚俗”正名的重要依据。

好吧,说说为什么要“骂”?

按《说文》,“骂,詈也。”徐锴注:“谓以恶言加罔之也。”其中,“詈”见诸《诗》、《书》,是周语,“骂”见诸《史记》,是汉语。山西球迷不是喊“闹他”吗?但有人考察的结果是,“闹”其实是广东方言的谐音,就是“骂”的意思。

这且不提,咱光说“骂”。关于“骂”,除了“詈”,《汉书·贾谊传》里的解释更值得参考——“同鯨,劓,髠,刖,笞,傌,弃市之法。”“弃市”好理解,《礼记》说是“刑之于市,与众弃之”,就是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公开处死,为的是羞辱和警示。这么看,“骂”就有了坚实的理由,它是一种口头上的公开处死,而且还是站在了人民和正义一边。

考据至此,大概就可以总结了。“骂”是有群众基础的,是由多数人对少数人进行的口头审判。具体到语言构成,它是由民间长期形成的通俗方言约定而成,具有羞辱和警示的双重作用。

依此判定,五棵松的“京骂”,就是广大观众对少数球员教练的口头羞辱和警示,继承并发扬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传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识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篮协煞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