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1,577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仇恨教育

(2011-03-18 18:40:35)
标签:

杂谈

分类: 这个可以发

日本有五十名死士,中国有亿万人抢盐。

这个场景,跟年初在美国时代广场播放的那段录象,哪个更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呢?好在中盐总公司发了安民告示,保证食盐供应,否则连不抢的人,也会因为日常的需要,不得不考虑加入抢的行列。不过也有新的安慰,说盐抢不到,抢酱油和咸菜也行。那好,抢吧,起码中国人又可以为“打酱油”增加一个新解。我家的盐还够吃半个月,如果到时候买不到盐,我计划好了,可以舔自己出的汗——反正到时候天也热了,而且我们从来不缺少令自己汗颜的机会。

除了抢盐,中国的自我形象宣传还有很多。比如习惯仇恨思维的,就说日本地震海啸,是日本人在偷偷搞核试验;习惯自慰思维的,就说我们自己的核电站吃过大力丸,保证一万年金枪不倒。各种惯性思维凑一起,就是中国国民性的典型而可笑的集合——一方面盼着日本地震海啸加核爆彻底完蛋,一方面偏偏还惦记着自己的小命儿能够独全。他们难道就不明白,日本完蛋了,中国还能全须全尾吗——他们不是装傻,他们是真傻。所以,当抢盐运动掀起时,我要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上,决不能把这份罪责习惯性地加于政府和奸商的头上,也决不能原谅所谓民众缺乏知识的托词。因为我相信,全世界不明白碘化钾跟碘131关系的人,不会全生长在中国。但是,全世界都没抢盐,而中国抢了。

 

《借枪》终于演完了。除了加藤大佐,《借枪》里的日本人,也有龟井先生,也有幸子姑娘。这好象应了那句话:“日本也有好人”——这是网友对五十死士的观感,类似还有:“日本人也不全是狼”。虽然也有敢于自我批评的,像“中国也有坏人”,“中国人也不全是人”,但这“敢于”的潜台词,还是中国多好人,日本多坏人,或狼。

根据国籍定好坏,这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在一国之内,也曾经根据成分定好坏。而且,在成分论里,什么成分多好人什么成分多坏蛋,比例也是命定的。

但《借枪》要告诉你的,当然不是日本也有好人,而是日本有好多坏人,和这些坏人到底有多坏。这不光是《借枪》的义务,中国所有的二战题材影视,都要这么告诉你。这些由中国制造的关于日本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与历史课堂、南京屠杀、靖国神社、钓鱼岛们互相配合,结果我们发现,中国几岁的娃娃,也嚷嚷着要打鬼子;可爱的90、00后,一落生就有报仇的基因。日本据说有向内的羞耻教育,那本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但喜欢革命的中国人,觉悟到羞耻本身就是羞耻的一种,所以义无返顾地将它抛弃,而一头扎进了向外的仇恨教育。这个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切羞耻的原因都归于他人,而消除羞耻的根本办法,就是报仇。这种极端的思想,当然并不仅仅施展于对日本的态度上,相反,却更多地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的关系上。而且,它还有个最要命的隐性悖论:报仇之后呢——如果报了仇,那么消除羞耻的依据将不复存在;如果报了仇之后依然存在羞耻感,那么必须接着寻找新的报仇对象。所以,维持仇恨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永远保留仇恨,也就是永远不要报仇。荒诞就是这样产生的。

当然,热衷仇恨教育的有识之士,就像唯成分论者一样,也会为中日之间的仇恨,寻找一些命定的元素。比较靠影视故事培育仇恨的感性种子,这自然显出了理性的光芒。比如,有识之士就经常援引地缘政治说,把中国和日本看成天然和永远的敌人,并把“中日必有一战”永远挂在嘴边,借以维系仇恨的土壤。

地球很大,像中日这样打“地根儿”上就是敌人的国家,恐怕不止中日两家。远交近攻,虽属古训,但现实的实践者,也大有人在,而且同样不止于中日两家。起码,从一战到二战再到冷战,欧洲与德国的、美国与日本的、欧美与苏联的互相的血债,比中日之间的并非不值一提,但它们之间的仇恨情结,却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至于更早的英法、日俄、英西之类地缘敌手的标准案例,人们甚至从没想象过这些与报仇一说有何关系。至于“必有一战”,我所知道的,其实远不止于“一”战,而是战而再战了好几回了。可惜的是,每次抱定复仇念头的中国人,却是永远的“被”战者,而且几乎也是战败者。这个事实,五四的先人尚能以羞辱自警,在自己身上寻找毛病,而今天的中国人,却只把责任都囫囵地安在了加藤大佐们的残暴上。

 

其实,历史教科书的白纸黑字,并不具备种植仇恨的功能。相反,真正的历史教育,是让人理性反思历史,从而对今天的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渲染历史虽然是一种笔法,但是,这与历史学的本意已相去甚远。而且,它已经不再是历史,而是文艺了。

不过,文艺的斤两,与历史相比,并无先天的差别。相反,文艺对正与善的渲染和导引,从来都比历史更直接更有效。就如对战争的反思,国外战争题材的文艺品,早已超越了对仇恨和胜利的渲染,而反思其中人性的力量。惟有《借枪》们的初衷,还停留在从羞辱到报仇的循环往复里。至于这些臆想出来的具体的报仇,除了加藤大佐们被消灭,就是中国大侠打败日本武士。但是,大概连中国人自己也觉得这仇报得不那么爽,于是在现实里三天两头寻找道歉和认罪。

仇恨教育从一开始就是政治家的工具。更多的时候,它像一只备胎,充满了气,随时准备供人驱策。当爆胎之后,为了维持车驾继续前行,它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保持仇日,保持胎压,也就成了一种规律。不过,不断增压的仇恨,很多时候却变成核电站内的高压气体,它不但拥有破坏性,而且它对破坏的对象也不加甄别。比如它可能伤害到对方,却也能伤害到自己。可惜的是,我们的报仇,往往是在尚未伤害到别人时,自己的道德却遭受了戕害。回忆此次地震灾难中发生在中国的林林总总,我们应该承认,中国人已经成为灾难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受难的一部分。

挺想知道,如果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在一段时间内停播仇日作品,停止仇日宣传,比如停它一年,那会是什么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借地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