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不信"千岁寒"

(2011-01-19 12:20:04)
标签:

杂谈

分类: 这个可以发

所谓专家,总有某种对于科学的垄断性。垄断不可怕,垄断也可以为人民服务。这是大道理。

今年冬天冷不冷?我觉得比那个杀手有点冷。同一天的新闻里,起码上了头条的,就有呼伦贝尔的负46点6度,和南方将继续冰冻天气。更早或更晚些的新闻里,也包括北方的人民在“干冷”中哆嗦,欧美的同类要跋涉半米深的雪——不是澳大利亚和巴西发洪水了吗?哦,原来它们在南半球。

当然,这样的冷既非谣言,但也绝谈不上“千岁寒”。所以,自去年十月后纷纷发言的专家,情绪可以保持稳定。只是,可资比较的是,当初他们发言的时候,情绪又是那么的不稳定。

所谓“千岁寒”,当初的表述是这样的:——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这种异常气候与干扰大洋暖流活动的“拉尼娜”现象有关。

“可能”,“也可能”,这样的口吻,你可以说不严谨,也可以说严谨,但总是在科学家的职责和语境之内。

再来看看中国专家的口吻: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文杰教授说:“不光中国,算上美国和欧洲,人类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预测这样的极端事件”。“别说千年一遇,即使是百年一遇,也很难在事先进行预测。这种说法对公众的眼球吸引力很大,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很难站得住脚。”董文杰认为,媒体发布此类消息应该慎重,因为缺乏根据的报道可能引起社会恐慌。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的第一感觉是不相信这一则消息,并怀疑这位发表言论的波兰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他表示,波兰科学家从“拉尼娜”现象上做出“千年极寒”的预报,在科学上是缺乏依据的。

看来,“怀疑”的确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了。两位专家的统一口径,首先就是“怀疑”波兰科学家的“科学态度”,“怀疑”这种说法不过是在吸引“公众的眼球”。而董文杰教授对“社会恐慌”的重视,似乎也远元超过了“千岁寒”本身。至于他究竟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科学意见,董教授在另一次采访中告诉我们——“中国幅员辽阔,东有太平洋,西有青藏高原,地理条件非常复杂,纬度跨度很大,因而“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这样的全球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把握和预测。”

以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科学家们的“反驳”。

董教授们对气候预测的畏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就说过,“今年冬季很可能与1999年相似,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年的冬季,中国出现了明显的冬季低温,届时全国不仅降水偏少,冬季也将会异常寒冷,大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罕见的霜冻灾害。”而中国海洋学家也认为,中国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就与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今年“拉尼娜”活动强烈,值得密切关注。

但是,“难以把握和预测”,并不等于在别人的预测后面,盖上“吸引公众眼球”的鉴定章。更不等于科学家要代政府说话,以“社会恐慌”作为预测和判断的依据。即便你有如此博大的社会责任,那你的博大也应该首先体现在履行自己的科学家义务,警示公众“可能会出现罕见的霜冻灾害”,而不是“反驳”别人的“科学态度”,好象人家波兰人成天惦记着我们伟大祖国似的。

所谓专家,总有某种对于科学的垄断性。但当垄断不能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垄断就尤其显得可鄙。

就像中国的气象学家,当他们垄断的目的只是怀疑异己和担心恐慌时,他们的价值就远不如一叶草和一只鸟;又好比中国的化学家,当他们垄断的目的只是欺骗公众时,他们的能力就远不如一个11岁的娃娃;又好比中国的法学家,当他们垄断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时,他们的智商就远不如看破368万的百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