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石
(2010-10-19 01:46: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这个可以发 |
额济纳特产,排第一位的,叫“沙漠玫瑰”。名字好听不是吹的,见到实物,物如其名,褐色晶体片怎么那么一穿插排列,就成了玫瑰形。再加上巴丹吉林的沙子一挂,哇噻。
而且不用担心真伪。证据是,几朵组合一起的,也就卖个三五块,单朵的,一块钱随便挑。这么低的价格,显示不能支撑造假的成本。顶多了,那上面的沙子,没准不是巴丹吉林的。
除了“沙漠玫瑰”,阿拉善还出产好多好石头。按大类说,可以分两种:第一种,是品质决定的,像玛瑙水晶之类;第二种,是品相决定的,就是怪异的造型,或者象形的花纹图案。前者,我敢给当地石商打广告,基本没有假货。理由如上,卖价大都很低,造假如果能造出这么逼真的原石效果,除非造假者脑袋进水了。不过,既然价钱低,你也就别惦记着品质高,玛瑙水晶,说准确了,应该叫玛瑙种水晶种,就是说,还不是真正的玛瑙水晶。什么时候能变完呢?我想那应该在人类灭亡之后。第二种呢,就难说了。造物弄人,毛毛雨的事。造物弄石,还能弄出那么匪夷所思的形态花纹,不能说没有,但我总觉得还是人弄比较合适些。像我在居延海看到的一块石头,上面就有北京奥运那方中国印,很大很逼真,太大太逼真,我就只能配合师傅的手巧了。
归了包堆,在面对这些石头的时候,关键的是,你必须要面临一次自我拷问:真的?还是假的?这个问题,你自然不能提给卖主,而必须借助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这样,在买卖双方之间,就永远存在一个道德化的判断:是不是存在欺骗?
同样的问题,在拉萨也是个常态。内地人跑八廓街买绿松石,本来就是个怪事。因为西藏根本就不产绿松石。它的产地,最近的,是湖北十堰,远的,可以发到非洲。但这并不妨碍某些内地人的痴情——尽管当地人拍着胸脯说那些石头百分百都是假的。对此,我总结的结论是这样:因为缺氧,导致判断失去理性。天下有两种宰:被按着脑袋,是一种宰;主动伸着脑袋,是另一种宰。
这么说,如果当地人拍胸脯打的保票不是那么离谱的话,那么在绿松石上发生的交易里,卖假的成功率就该相对高多了。同样给它一个道德化判断的话,销售绿松石就是普遍的欺骗行为。
据说,外国古董店如果卖了假货,是会被罚得倾家荡产的。这个法律上的保真制度,可以算是对造假行为的基本态度。但在中国,尤其是古董或者石头之类的买卖中,造假和辨假,却变成了一门很深的学问,是买卖双方共谋出的一种游戏。骗人的,得挑大拇哥夸他,被骗的,得赖自己眼力不济活该倒霉。马未都很得意的辨伪案例自述里,也是明明看出真假来,却不给一个明确的提醒——还是朋友呢。这个,究竟是为什么我就说不清了。
反正,现实是,中国是个喜爱石头的国家,所以中国只能天下无石。中国是个特在乎真假的国家,所以中国只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做真来真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