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也是敬事房

(2010-07-31 01:15:20)
标签:

杂谈

章鱼帝火的时候,有人想赶紧借种,好让它家儿孙满堂,好多好多章鱼帝。可结果是悲哀的,因为章鱼帝不能性生活,一生活就马上死掉。而且,它寿数也短,好象四岁就古来稀了,决不会活到预测下届世界杯。谁能想到喜剧变悲剧,于是,包括中国三家海洋馆在内,都请求保存章鱼帝的遗体。

前些天搜罗书,有个感受:中国的古书,就有点章鱼帝的命运。传是还在传,没像始皇帝那样一把火全烧了,但基因却被今天的编辑们篡改了。芒果台是敬事房不假,但出版社也在争当敬事房,仿佛阉割古书,给了他们创造历史的快感。咱们假装古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东西,那中国文化就被他们太监了。我说怎么看中国文化怎么都别扭呢,没准就是因为这阉割术闹的。就像章鱼帝,本来有个好使的预测基因,但偏偏不能性生活,这个基因,只好“待成追忆”了。而中国的编辑更猛,连这个基因是什么,都不想让后人知道。

《快雪堂日记》,本是从《快雪堂集》里抽出的版本,已经属于编辑出的“新”书了。可这样的“新”书,还是被阉割的。话说日记这东东,虽然立意不大高远,所录又是闲杂琐事,但能自成一体的些微价值,也正在它的延续和实在,或许能够透露出历史的信息。编辑倒好,一刀下去,正中这个些微的价值,裁减削切,仅给读者留下了一堆零碎的小美文。

《长物志》早想买了,迟迟没买的原因,也是没有好版本。最新的重庆出版社版,配图彩印,今译白话,花哨得可以,但原书全貌,却偏偏削砍掉了。如果是个例也就算了,我查了下,自从1984年陈植的《长物志校注》之后,中国居然就没再出过一版能放上书架的《长物志》。所以也难怪,84版《长物志》现在居然卖出了古书的价。

乱七八糟的出版社乱七八糟地编书也就罢了,可连中华书局这样专事古籍出版的,居然也糟改得挺起劲。像《梦溪笔谈》之类的书,我没有亲见,但从读者反馈的气愤劲看,其砍削之功,还是雷倒了不少读书人。至于胡乱自攒丛书的恶习,更是很早就流行了。

以前,我一直欣赏古籍或译著版本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书中记载观点之类,希读者自辨。言外之意,出书者只管呈现全貌,评判则交给读者自己。后来我发现,这句话也经常变成幌子,你以为有了这么一句,拿到的书就是全本呢,其实还是经过阉割的节本。你的评判,就是在在编辑给你的可评判范围内,进行评判。

所以,看这样的书,书和文化自然是太监了,而且就连评判也是太监的。明朝时,祖国据说最多有过十万太监,可这么一比的话,现在的太监CPI才叫震古烁今。汪洋中的章鱼们,当然更要自愧弗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海关断奶
后一篇:吃亏是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