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
(2009-02-22 23:26:02)
标签:
杂谈 |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始末,就是奴才犯贱的过程。
不过,如何犯贱,如何做到人至贱则无敌,对于奴才而言,倒是门大学问,也是评定奴才良莠等级的关键证据。像刘姥姥吧,假装不拿自己当外人,这就贱得比较有水平了。而拿自家孩子当道具,嬉笑怒骂间,把不好意思直愣愣说出的肉麻话,却能让里外主奴各个听得高兴,更俨然贱出了硕士的成色。如果中国开奴才专业,我看刘姥姥完全胜任犯贱这门课的客座教授。
当然,不管如何讲究技巧,犯贱的本质还是犯贱,这点是更改不了的。所以,纵然中国的犯贱术可以让人眼花缭乱,但终归还是让人眼花缭乱地犯贱。即便刘姥姥上了讲坛,喝着咖啡戴了眼镜滔滔不绝,可她依然是奴才。她讲得再好,比易中天他们都好了,但她也是在讲授如何当奴才,如何犯贱。明白这一点,是必须的,也足够了。
话说一家报纸,一向以假装不犯贱做犯贱的通行证,报道了一批普通人进中南海的感受。中南海我是好些年不去了,不知道这回他们所进的,是不是还属于对外开放允许参观的那部分。如果不是呢,大概属于“应邀”的礼遇了,去到了作为一般中国民众去不得的地方。
于是有了感慨:“中南海像乡镇机关大院”,理由是:很平常的建筑,和许多极普通的、10万元左右的轿车。在奴才的心目中,中南海这样的地方,当然是需要有很不普通的建筑,和许多极不普通的、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轿车的。但居然他们没有看到,失望了?觉得“礼遇”打了折扣?怎么办呢?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奴才犯贱的技巧了——“像乡镇机关大院”。把他们以为很低贱的“乡镇机关大院”,和心目中“中南海”的高贵联系比照,这就是犯贱的技巧。如此精巧的比喻的效应,既可以让被喻者染上一层更加高贵的色彩,也可以让喻者的奴相少了点口水涟涟的痕迹。而且,这么一比喻,还可以显得奴才们因为自己的敢于比喻、潇洒比喻,而在更加普通的人们眼里,也沾染了一点高贵的色彩,与众不同了。
所以,一点都不用惊奇,做这样比喻的人,也正是向外传递出总理所言“不要照稿子念,我要听你们讲心里话”的人。在奴才的经验里,除了观瞻中南海的威仪,就剩下了聆听和揣摩教诲。而照稿子念,不讲心里话,也正是奴才一贯的原则。所以,面对应邀进入中南海发表意见这件事上,起码我从新闻上,永远不会发现他们到底发表了什么意见,而只看到他们把刘姥姥的观感兴冲冲地施舍给受众,供大家一同膜拜感动。
中国几千年的问题,不是主子的问题,而是奴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