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大
(2009-02-01 02:16:26)
标签:
杂谈 |
今天脑海里突然浮现一个问题:骆玉笙的关门弟子是谁?
搜索的结果令我比较困惑——她老人家至少有三个关门弟子。如果加上刚从亲戚那听到的一个新版本,那就是四个。
简单说,排除了同时认下若干关门弟子之类的可能性之后,困惑就剩下了一条:为什么去世还不到七年的一个人——而且还是名人,关于她的信息——而且还不算微不足道的信息,居然就失去了真相——而且一定是以伴随着假象的方式?
比较刚看完的《金陵琐事》,现在读的《人口论》可以给出中国书和外国书在阅读感上的差异。那就是,读中国书永远不会像读外国书那样累。理由是,外国书是用逻辑的语言写的,读它就要让自己的脑袋时刻处于思考状态。中国书正相反,排斥逻辑和推理,既不提出问题,更不解答问题,使读者不须思考。运气好的话,能够意会一下书中所想交代的东西,就算不白读了。
这个差异性,根本的原因就是,外国书是从一个事实开始推演话题,而中国书里,事实是被忽略的,正像骆玉笙关门弟子这样的问题所代表的,为了写意而写意,也就不需要事实,更不需要推理。
比如《金陵琐事》里随便拎出的例子吧——也是关于明朝那些事的:一位许先生,儿子七岁了,聪明伶俐。一天,房梁上突然掉下来一团黑气,正砸在儿子头上,当场晕厥,次日丧命。这个故事就叫《梁上黑气》,读起来的确不累,还邪行得有点好玩,但终于还是无知的扯淡。假如还要勉强自己意会一下,又能意会出什么玩意呢?
这两天,李白的《静夜思》又出事了。马上,就有中国的学者考证出,其实关于《静夜思》不同版本的问题,中国早就发现了,而不是日本人占了先。证据是,宋元版本里的《静夜思》,就是今天日本书里的样子。明朝的时候,已经改了第三句。到了清朝,一下子又出现了或改或不改或挑着改的三种版本。
李白也算是中国的名人了,而且应该比骆玉笙名气还大吧。《静夜思》虽算不上好诗,但传播率似乎该算是第一了。但是,这样一位中国牛人的牛诗,却弄得我们竟不知道它的本来面目——而且是以伴随着至少两种假版本的方式。我们的学者固然证实了《静夜思》有三种版本,但也同时证实了,一首这么著名的中国诗,原来也是不靠谱的。
一句诗的本来面目,或者一个人的徒弟问题,可以都不算个事,问题不大。但大的问题和大的是非真假,也就是这样慢慢累积起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