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六十周年
(2009-01-06 16:21:10)
标签:
杂谈 |
准岁数还在十个月后,但据说阅兵已经开始筹备,而且,还建了阅兵村,让我想起刚刚冷清下来的奥运村。想远点,奥运村南边的亚运村,也已经冷清复热闹了20多年。
按说中国的城市化如火如荼,为什么却要起个村的名目呢?这个待考。不过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共和国建国,算不算农民起义的胜利?
这个问题,似乎属于讳言。但小学以来读过的历史课本,又总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比如,中国的改朝换代,凡成功的,都不说自己是农民起义,凡失败的,都被说成是农民起义。好象中国的历史观里,歧视农民一直是个传统。但所谓是否农民起义,从来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更准确的说法似乎是,农民起义,只是用政治的语言做了回历史学科的研究。所以,用这个概念去套共和国的成功,的确应该没什么答案。
不过,也可以援引这个概念侃侃大山。一说农民起义,比照历史故事,大概都免不了几条特点:第一,官逼民反,被逼到那份上了,吃不上喝不上了,就造反;第二,很少是农民当带头大哥,往往倒是小官僚小地主甚至小文人起的头;第三,肯定还要有历史局限性——按说这个说法也没道理,什么人能有超越历史的能耐呢?但为了给起义失败找辙,就必须设定这一条,弄得失败似乎总是命中注定的事。当然,最紧要的表现符号还是失败,即便如太平天国和李闯王,都做了几天皇帝了,但因为败得快了点,也只好归为农民起义。这个辩证法,与皇帝时候的宣讲不同,那个时候分得更简单,成了是王,败了是贼。
对比这几条,除了最要紧的失败,其他几条还是与共和国比较贴切的。再往上倒,共和造反的对象民国,它当初是不是农民起义呢?按上述几条判断,应该不是。因为民国造反的肇始并非吃不饱穿不暖,而是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搞的是民族主义的一套。当然它也成功了,却终于废了皇帝,把中国带进了现代社会的生活里。就是说,如果和共和比,民国的造反,距离农民起义就更远。而且,距离历史上所谓成功的诸多改朝换代,都具有更鲜明的进步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我想,可能就是前面所说的,它真的没有历史的局限性了。当然,这个局限与否,肯定也是相对而言。但起码到今天,我们看到的社会制度建设,还在继续沿着当初的理想搞。
共和的建立,哪哪看着都像农民起义,但终告成功,脱了农村户口,到现在也只能模糊地说是“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好吧,不说清就不说清了,我们就勉为其难地当好翻身的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