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镜子
(2008-11-18 23:53:54)
标签:
杂谈 |
今天的《台湾1895》讲到了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情节是:皇帝诏书认为扬了国威,全军表彰。但邓世昌们却眼泪都快下来了——访问的军舰,炮膛里只有三发炮弹,而且是两只舰的总数,而且还说不准是不是哑弹。
当年的电影《甲午风云》也是这么演的:打到最后,还是炮弹出了问题,邓管带只好去撞沉“吉野”。
但我怀疑这些都是假的。
一个连皇帝死因都说不准的国度,详尽到几发炮弹的历史,当然是不会确凿的。现代的人编造了这样的悲情故事,固然可以让人看到中国衰败的原因,但也给了不少中国人分外的遐想——如果那时候我们的炮弹足够多,甚至只要能少几发哑弹,那甲午战争的胜负之数……
这种遐想,被阿Q用过之后,就叫了阿Q精神。阿Q精神,中国人一般都认为离自己很远,原因只是因为鲁迅的阿Q太卡通了,简直都QQ了,谁又能那么傻呢?而其实,大家只不过是在做有知识有见地的阿Q罢了。比如还是今天电视里演的,皇太后要建颐和园,挪用了海军专项经费,弄得我们的北洋硬件不过硬,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失败。国家的胜败,最后还是照例怪在了一个女人头上,这就是我们的阿Q历史观。
历史是面镜子。对这句话,中国人的理解往往有独到之处。比如,看这个或者那个大帝的电视剧,一般的中国人就想到了今天中国之强盛,想到了这个那个大帝都在影射谁。二般的中国人比较进步了,可以把镜子变成显微镜,照出了三发炮弹或者一个女人所带来的耻辱,然后喜看我们的军舰N年之后又出现在越南港口,扬了国威。
而其实呢,就算历史可以假设,添了炮弹,杀了女人,但我肯定中国还是要失败。即便在今天,我们一面有神七升空,一面却也有“重庆一岩石现人像被当鬼神显灵 万人烧香叩拜”、警察赶都赶不走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