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道
(2008-11-06 00:40:21)
标签:
杂谈 |
要说中国人不中庸,那有点冤枉。北京人花大把钱送孩子进山读私塾,就是单刀直入奔着中庸去的。不过,这样修炼,属于笨办法。聪明的办法是啥样呢?比如北大引争议的雕像事件——让裸体的汉子和老子面对面,就很聪明省力。
这样的中庸,倒不如说成是化学里的“中和”,本来很烈的两味东西,往一块一凑,就摆平了。但为什么又说中国人喜欢走极端呢?因为归结到底,想达成“中和”,首先要弄出那两味东西来。而如果单看它们,则又分别属于极端的两头。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仅在制造极端时玩得兴起,以至把最后一步的“中和”忘一干净。像现在的震区,一边说灾民的棉衣还没着落,另一边,遗址公园的红字却已经刻得又大又好了。
谈风月吧。
南京最热闹的地方,当属秦淮河那带。即便过了十一,天一擦黑,桥上船上,景观灯阵齐点亮,光彩淤积得让人想腐朽。秦淮河畔,明末的时候就成了红灯区,据说名妓一串串的,景象可想而知。所谓“秦淮八艳”,传下来的竟然有两个版本,也可证明当时的繁荣昌盛。著名的爱国妓女李香君同学,她的“媚香楼”就在夫子庙钞库街38号,现在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
对了,这就说到了夫子庙。此夫子当然正是孔夫子,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老人家的庙,正对着红灯区,近在咫尺,彼此能闻到对方的呼吸。一个极端的严肃,一个极端的娱乐,却生生给放到了一起,我们的祖辈看来当初就很会玩“中和”了。研究一下缘起:不是江南贡院就在夫子庙那吗?考试之前,考试完毕,都需要放松,才子和佳人,只能咫尺,岂能天涯。这是多大的风流,比起如今的喝高了想上小女孩,的确不可以道里计。也因此,据说“八艳”们个个能诗会画,熏陶出来了。而且到了满人南下,还学会了民族主义,卖春抗敌,思想觉悟得一塌糊涂。可见,名妓们走起极端来,也相当了得。当然,这些“中和”的杰作,我还是怀疑不过是“才子”们的YY。
有“秦淮八艳”,怎可没有“秦淮八绝”。这“八绝”,却是著名的八道点心,分别是:第一绝: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第二绝: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第三绝:六凤居的豆腐涝和葱油饼;第四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第五绝: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第六绝: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第七绝: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第八绝: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我不吃猪肉,耽误了不少口福,只尝了牛肉锅贴和鸭血粉丝汤。但也不耽误饱眼福,像“风味小吃居”的招牌,就有“李香君排骨”、“金陵第一鸡”、“银杏美人舌”等赫然在目,颇有明末酸秀才们的遗风。
就是店名起得“中和”了点,不如就叫“风流小吃居”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