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技巧是万万不能的_灾难新闻批评之四

(2008-06-01 02:57:32)
标签:

杂谈

老外在震区采访,基本属于瞎猫。看哪人多,凑过去,逮个人就问:“What’s the matter?”正撞上个不会英语的,一个劲摇手——还是瞎。

语言是个问题。出国采访,英语没三脚猫,就只能把眼睛的功力发挥到极至。去灾区采访,特别是采访孩子,语言另有妙用。

川台这次硕果累累,主播宁远,连瘦了大家都看得出来。除了近水楼台加敬业,语言优势也帮了大忙。看过他们的新闻,采访林浩小朋友的,记者问得一口川腔,林浩答得一口川腔,采访行云流水。而且,我仔细听了记者的问题,从林浩的角色上听了记者的问题,透着亲切,透着暖心。同样的问题,我想象了一下,用北广播音主持专业一甲普通话问,准瞎,还生硬。采访如此,采访之前呢,采访之外呢,问路借光行方便,乡音就是张通行证。难怪人们现在都夸四川话,因为四川话的作用是真实存在的。未必是灾难新闻的圭臬——语音是一种力量。

灾难新闻的采访技巧,说白了,就一条,就是怎么能把自己在最短时间内运到最前线。摄影有句话,叫最近的就是最好的。灾难新闻同理。如何做到?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我也不知道。但可以归纳若干规律性的东西。

一是预判能力。根据情势,分析进程,从海量信息里读出属于记者需要的东西。堰塞湖早就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这已经被各种信息证明。预判到这个关键,提前启动,提前到达,哪怕被赶回来,也不妨害你抢到了一手。

二是借力。这是个资源储备的事,平时建立的关系,能回炉保温的,就是真正的资源。凭什么你就能上直升机航拍啊?就因为你跟他们团长喝过酒,还不止一次,还醉了。像我这样假清高的就没戏,名片一大堆,谁也不记得,肯定用时方恨少。当然,这资源要和厚脸皮、装委屈、小恩小贿之类杂糅并用,如中药方。

三是逮细节。招子放亮,不是为了在黑夜中寻找光明,而是为了不把新闻漏掉。最前线,细节遍地,就看眼睛好使不好使。一个细节,可能导出一个大新闻。两个细节,就能成就一个大记者。这里,文字记者应该跟摄影记者学学,跟好的摄影记者学学,他们都是抓细节的好手。在宏观新闻的海洋波澜不惊时,细节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四是追问。两三句就能打发的新闻,就必须在他这两三句里做文章。经常是每一句里,都蕴涵着新的信息点。所以要追问,最好是偷偷追问,否则你就帮了大家伙儿的忙。碰上这大家伙儿里有个新华社的,弄个短讯你就亏大了。

五是逆向思维。跟写评论一样,大家都朝北走,南边出彩的可能性就激增。大家都白天进北川采访,如果你胆够大,在北川窝一宿,黑漆漆阴惨惨……我真想过,但我胆不够大,否则《北川的夜》肯定能传递出独有的信息。

最后说心理问题。救援的都有疲劳期,记者也有。疲劳期的时候,五官会麻木,报道会下降。这不是如何防范的问题,而是需要意识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换防,派新人接替。但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原来记者的储备和经验就浪费了。这只做问题提出,还没有对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