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情究竟是不是就是这么个事情_灾难新闻批评之二

(2008-05-29 00:41:42)
标签:

杂谈

刘汉希望小学,这回是个大明星。学校完好,师生平安,另有一个老师带学生爬山越岭逃离险境的美谈。单说美谈,刚开始,是一个老师带着400多学生,最后呢,是8个老师带着71个学生。

当然,数字不能说明问题,数字多寡,性质没变,美谈依旧是美谈。但数字有个奇怪的号召力,就是1带400多,和8带71,两相比较,劲道不一样。这个劲道,就是新闻的价值之一——居奇。比较典型地利用数字的是另个新闻,就是前文说的那个“XX小时生还”。后来,有人为了强调数字,已经开始把“生还”的概念偷换了——一个山里的老太太,没埋废墟下也没受伤,只是也被战士扛担架扛出了山,但到了记者那里,“挖掘”还是“解救”就黑不提白不提了,只强调了数字——这回的纪录是200多小时。

主观故意是这样,从总量上看,客观的核实难度的确更大。这回地震新闻里,如果说出了好多假新闻,或者说不准确新闻,有一个根本性的困难,就是采访无旁证——采访救人者,他说之外,谁来佐证?这个救人者,既可能是一个个体,也可能是一个群体和单位。就是说,我们习惯的平衡采访理论里,总有一个或多个采访对象缺失。更多的情况是,我们的采访对象只有一个。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只有一个”,这个采访条件的区别所导致的报道质量,当然很瞎很没谱。

所以,我经常惊叹于记者的细节描写,那么逼真,那么全面。越逼真越全面,我逻辑上就能判断,其假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灾难条件下的采访,连死亡数据都能变来变去(这当然可以理解),但情景细节居然如此“真实”,可能吗?不可能。所以,有心人可以去重新审视从12号开始的所有纪实性新闻,那里的假新闻最多。

不能老赖这赖那的,说说如何避免吧。其实也没别的招,总之一句话,就是降低新闻的可读性。尽管可读性是今天新闻操作里的杀手锏,但放在灾难新闻那儿,这个杀手锏必须收起来。从体裁上看,我觉得记者应该学习通讯社的笔法,做短消息,一条一条,一句是一句,有啥新进展,随时跟进,纠前面的偏,还事实的真。千万别写故事,没有出现在第一现场,没有目击,你就别乱写。前面不是说了吗,当事人亲口告诉你的也仅仅是一方声音。尽管好多记者采取了宁可信其有的善良处理,但你必须清楚,真正的善良是把事实送给每一个人。

新闻战有一个毛病,就是把记者逼得非得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其实,你如何如何了,又能如何如何?灾难新闻的人性视角下,如何也不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