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华赛今天开奖。
看获奖作品的同时,顺手翻了翻今年荷赛的作品。两个奖,华赛搞了4届,荷赛搞了51届。我知道这个类比特矫情,而且根本不恰当,但还是不自主地为华赛找辙——一个都知天命了,一个还是流鼻涕的小屁孩儿。
荷赛知天命,知到哪了?这不仅仅是个评价标准的问题,而是价值判断。也不仅仅是新闻摄影或者新闻的价值判断问题,而是对人性的价值判断,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荷赛和华赛的评选分类差不多,其中,纯新闻类的评价标准也趋同,战争与灾难是主旋律,所以获奖作品重复的也不少。但我更看重不同的地方。比较集中地体现出评价标准不同的,是非新闻类的作品。荷赛的作品,依然是对生命和苦难的关注,而华赛就轻松多了,有的作品已经能让人发笑。
让人发笑对不对?无所谓对错,只是价值判断不同。看荷赛,你很难摆脱一种压抑感。我可以理解,宗教化的苦难和悲剧感是支撑它的评价标准的根源。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则华赛的许多作品,诸如《中国人名字不好认》、《天鹅湖彩排》、《漂浮的霍金》、《倒计时500天的鸟巢》等,根本不能入选。甚至“经济科技类”这一分类,我觉得都没有存在的可能。趣味性、构图的机巧和视角的独特之类,也根本不可能成为获奖的理由。仅仅从视觉冲击力说,题材本身的冲击力如果不存在,那么再牛的摄影技术都是白瞎。
人的眼睛到底应该去看什么?或者说,人的眼睛究竟能看到什么?荷赛的标准是一个参照。停留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进而进入我们的记忆和感情的,我想不出除了形形色色的苦难,还能有什么?
好在华赛的起点不低,评委具有国际性。而且,从多数获奖作品看,对生命的感悟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共识。四岁能悟到这点,已经属神童了。我不希望华赛变成荷赛的简单翻版,但我希望华赛能够认知这个主题,或许可能找到属于东方的表达方式。
另外,这类评奖也未必非找搞摄影的当评委,因为摄术已经不是评价的重点。余秋雨我看就可以当。他忙的话,我当也行。
对了,荷赛也有趣味性的作品,都在体育图片里。但这跟我刚才说的不冲突,体育本来就是生命里的游戏,那是我们为苦难的历程里,加入的短暂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