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事

(2008-03-02 00:15:57)
标签:

杂谈

 

主持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接下来……”。这话现在听着俗不可耐,基本等于“三俗”了,但在早先,这句话却也是改革的成果呢。

1978年初,香港有个叫李熟李的,来大陆探亲。这位老爷子爱管闲事,听北京电台广播,发现播音员老说“下面报道……”、“下面请听……”,于是给电台写了封信,说这些都是书面语,广播是用来听的,说口头语就行了。电台闻过则喜,回信感谢,等他再听广播时,已经改成了“接下来报道……”、“现在请听……”。这就是“接下来……”的故事,老爷子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很是得意,记录成文,还发在了香港的杂志上。

这是小事一桩,老爷子的那篇文章就叫《在中国大陆碰上的小事》。除了这件小事,文章还记录了若干小事,不过,跟电台的闻过则喜相比,那些都是让他生气的事。比如:通行证上的“注销”被写成了“注锁”;收款员找钱,不交顾客手里,而是往柜台上一扔;司机满口粗话,等等。虽然都是小事,但着实气着了老人,看他也是爆脾气——收款员把钱扔柜台上,老爷子就把图章往她脸上扔;司机怠慢,他愣把人家车钥匙扣下。看到这儿,我觉得,较真是好事,但看你这真怎么较,如果用不文明较真不文明,那文明照样流眼泪。都成了乌鸦,还说什么白色呢?

不过我们的传统还是闻过则喜。当年参考上能转载他的文章,正说明了我们对别人批评的重视。察编辑的态度,也是借此抒发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不满。但毕竟是三十年前,这些小事,还不可能通过市场或者法律去规范消弭,议论风生、批评与自我批评才是正途。

可以尝试着想象一下,我们今天会如何面对这些小事?证件出纰漏,我们可以投诉;态度恶劣,我们可以索赔。至于听着广播不顺耳,我们倒不会那么上心,顶多在网上揶揄几句。再多说一句,假如我们也忍不住犯了爆脾气,那人家还可以反过来告咱们。

比较而言,显然,我们今天的态度和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距离真正的公平合理更近些。再有一个变化就是,我们今天也不再会那么过分谦虚了。我认为这是自信的表现——人家如何看待咱的同时,咱们也学会了分析判断人家所说到底对不对。光虚心接受或者光装聋作哑,都是不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