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乒乓国手唐娜入籍韩国,曾经引起很大争议。最新的消息说,唐娜已经打了个韩国冠军,想必距离参加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
争议会不会持续下去?进而声音越来越大?我个人的意见是,承认事实的合法性。只要事情尚在中国法律和国际法律的允许界限内,我们对它的关注也应该控制在相应的心理界限内。假如关注超限,甚至坏了我们观看奥运的兴致,我以为那才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是乒乓球王国,乒乓球用于文化交往和技术输出,早就是一种趋势。适应和接受这个趋势,也是我们文化心态的自然成长过程。大约十几年前,小山智立远嫁东瀛,披上日本队服打败邓亚萍,当时的争论之声,比现在要高了不知多少分贝。小山智立没完没了的“邀西”,更成了我们记忆中的一个伤痕。我记得我的两位老师,曾经在《北京青年报》上连续发文,展开了小山智立是不是汉奸的争论,成为当时舆论关注的焦点。
那场争论,说到底,挑动了国人神经的,并不是它的技术输出的实质,而是这种输出的方式——首先是以我们被动接受事实的方式达成的出走,紧接着又以个人报复性的举止演绎了比赛。不过我们的宽容不久就显现出来了。当小山智立发生婚变,景况凄惨时,真正接受她的,还是中国人。还不仅仅是同情,在后来的历史考据中,我们甚至开始从体制的角度拷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些。
再往前推十几年,1977年初,国家体委曾派遣一名乒乓球教练去泰国执教,为期一年。这次派遣应该不是最早的国球技术输出。准确说,派遣教练,在当时有很强的文化交流性质,一个教练,他担负的义务,不仅仅是帮助人家提高乒乓球技艺,还有密切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任务。而现在,这个担子已经被放下。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派遣,乒乓球出国,走得更像是一条商业出口的路子。而在国内,乒乓球也早就走向市场了。
至于唐娜参加奥运会,我如果在赛场,会采取如下态度:当她和中国运动员比赛时,我不会给她加油;当她和外国运动员比赛时,我就给她加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