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标准了吗

(2008-02-21 01:00:47)
标签:

杂谈

 

北京警方终于坐不住了,画下了传播200张艳照算犯罪的道道儿。

我怀疑这种数量化的标准,是不是能够真实地反应数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传播199张和传播200张的差别既然从结果上看如此悬殊,那么是否表明二者之间性质上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传播200张的是个罪犯,传播199张的就仅仅是个缺德者,一张照片之差所被赋予的力量似乎有点儿离奇了。

这是一种标准化时代的尴尬。作为制约和规范自由经济的力量,标准化似乎成为必须。它被赋予了裁判权,用画下道道儿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对错的。新华社说,今年将有一万多项标准出台。多不是坏事,要想实现标准化前提下的公平,自然是多多亦善。但是,多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我们的社会,被标准化制造的天罗地网笼罩着。你能想象那种感受吗——英国有个地儿,据说飞来了几百万只八哥,看照片,遮天蔽日,有种令人窒息的恐惧。问题是,标准化再发达,对于这个丰富而活跃的世界而言,依然捉襟见肘。被标准的东西,永远比标准本身发展迅速,令其难以望其项背。

悖论不止于此。

当我们越来越衷情于标准化时,尺度就成了难以把握的东西。因为从逻辑上说,标准化的强大必然降低市场经济社会的自由度,从而提高了自由的成本。这个代价,我们是不是能够接受?从更广义的角度看,我们曾经推崇的个性化,也即将和标准化产生对立。

元宵节已到,元宵的标准也出来了——皮儿薄厚要均匀,不露馅不破皮儿,馅的分量要至少占两成,水分不能超过45%,糖不能超过30%,包装要简洁、清爽、美观……

有毛病吗?没有。但是,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怀旧感。元宵之有,这么多年,它的美妙,从来没有因为有这样的标准而发扬光大,也从来没有因为没有标准而使商民之间发生龌龊。那么,如此悠久的元宵史是凭籍什么沿袭下来的呢?琢磨这事儿的另一个前提,就是,从来元宵都有好坏之分,百家老店和街头叫卖的差异性从来都存在。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是从来都没有因为这个而对元宵和元宵节产生反感吗?

从好奇心来讲,我很想知道标准化发展到极致时的样子。但我明白,那是一个我们肯定难以忍受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众小说
后一篇:为什么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