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其他频道 |
郭德纲正在巡演。据说到了上海滩,被记者上不上春晚的问题惹毛了,放了好多狠话。
记者的报道我看了,不但想撩拨郭德纲,还想接着撩拨读者,特不厚道。综观下来,意思大略如下:你想上春晚,人家压根儿就没搭理你,你臊得慌,就拿春晚出气,连你的巡演都是“撑脸面”。以后小学教材如果讲授“落井下石”,我推荐这篇报道当范文。
我替郭德纲回护一下。
先说“撑脸面”,这是记者逻辑出了问题。你可以强行把郭德纲纳入追逐春晚的艺人之列,但巡演的确不属于没上春晚之后的撑脸面之举。那是人家小郭在赚钱嘛,不和钱作对,难道就变成了和春晚作对?你也太高估了小郭的政治素养了。
不错,对主办者而言,春晚是一件政治大事。但把它放在一个娱乐市场里看,特别是站在艺人的角度看,春晚最鲜明的性质是一次拍卖会。艺人们来年的市场效应,甚至身价几何,都跟春晚有直接关系。没看到吗?连那跳皮影戏的大妈都做上了广告。从这个角度讲,郭德纲上不上春晚,跟他的市场效益并无关系。因为他所造就的德云社市值,完全是靠自己的打拼得来的。那家媒体还拿人家的天价相声说事,这就更说明了,小郭不依赖外力的努力,不但抬高了自家身价,甚至抬高了相声的整体身价。如果说春晚可以忽略郭德纲对它的价值,那么郭德纲也完全可以忽略春晚带给他的价值。他们之间不存在谁靠谁才能火的关系。顺便说一句,我觉得相声界存在的对小郭的征讨,真有点既喝奶又骂娘的意思。
其实,小郭成功的一个经验,也是他心里最明白,而且经常拿出来亮相的招数,就是与权威保持距离,与主流划清界限,与类似春晚的平台有意无意地对峙。这种独立性和反叛性,也构成了郭迷们的一种激赏,并直接导致了一种群体追随的效应。“干吗非要去那里(春晚)看我?”“我的相声会给春晚毁了的!”类似这样的狠话,如果记者真把它当成是恼羞成怒,那也太低估了小郭的智商。这都是他的包袱,是他的吆喝曲。
在媒体的业务规范里,有这么一条,就是报道的时候严禁加上记者的主观评价。就是说,你像滕云这么写评论可以,那是评论者的态度。但你不能在报道郭德刚巡演这则新闻里,把自己揣摩出的郭德纲的心理话,当成真事一样写。这样写,你就犯了忌。犯了什么忌呢?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读者。这是件很严重的事,因为这叫拿读者当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