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其他频道 |
前段时间,流行纪念切·格瓦拉。为什么这么多年了人们还对他念念不忘?当然是格瓦拉的人格魅力。不是有人都这么写了吗——格瓦拉是最酷的男人。不过,我觉得纪念格瓦拉,还是别乱用时髦语汇来吸引眼球。格瓦拉的形象异常清晰,异常鲜明,他的存在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时髦的包装只能是对他的辱没。
切的魅力里,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以卵击石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年代,也到处可见。那天看一个关于国歌诞生的记录片,“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类似这样的话,在抗日时期,很多。视死如归,是英雄的悲剧化情结。好多抗日英雄,都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这句话。在他们眼里,苟活,的确比死更难以接受。
这样的精神状态,大多产生于以弱敌强的现实世界里。当人处在以弱敌强的世界时,抛开过程,面临的结果其实就两条:一是赴死,一是必胜。如果说格瓦拉选择的是前者,那么,瓦尔特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后者。
1977年9月,铁托来华访问。为配合宣传,《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长文,叫《人民游击战的壮丽颂歌》,点评的,就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当时,瓦尔特在中国能家喻户晓,成了大英雄,跟电影创作者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可能在他们看来,塑造一个以弱胜强的英雄,远比塑造一个赴死的英雄更符合他们的民族心理。瓦尔特的成功,说明了在同样的敌我力量对比下,在采取同样的游击战战法前提下,一个所向无敌的英雄,是可以给人们带来信心的。
现在的军迷特多,我也经常去他们盘踞的论坛。我发现军迷们有个趋向,就是都成了唯武器论的拥趸,言必称航母F22。估计在他们眼里,如果真碰到了当年以弱敌强的局面,当叛徒说重了,起码都成了失败论者。让他们想象出一个瓦尔特来,可能性很小。对此,我还是坚信一条老理儿,正义的战争,其结果,就是能够以弱胜强的。再一边倒的实力对比,假以时日,也会发生根本上的转变。而在战争中的英雄们,就是格瓦拉和瓦尔特。
南斯拉夫是个出好电影的地方。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就是前南的作品,叫《无主之地》和《没有阳光的城市》。30年里,能把着两头儿让我欣赏他们的佳作,说明他们的确很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