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1977年7月24日,诗人何其芳去世。8月3日的《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他的遗作《北京的早晨》。这诗写于1972年10月3日,修改于1975年2月6日,中间隔了两年半。我纳闷的是,诗写完这么久了,怎么突然想起来要改的?改动的内容又是什么?欢迎搞诗歌研究的给个答案。
《北京的早晨》82行,诗味儿不算浓,比“梨花体”还直白,想象一下,就是何老爷子早上起来,去社科院上班,路过天安门,看见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于是产生了一堆联想——工人怎么样、农民怎么样、军人怎么样、孩子怎么样……祖国万岁。
因为诗味不浓,写的又是我们常识里的东西,所以对于普通读者,应该是个好的参照,可以让我们跟诗人比比,看谁的想象力丰富,看自己能不能像诗人一样,把普通的生活来点升华。
这个诗化生活的过程,我觉得放在今天尤其有意义。我们当然不可能都成为诗人,都看见落花就流泪,但我们也会时常觉得,生活本身的确需要一点“诗化”,把生活赋予我们的内容用心情和感受添点儿油加点儿醋。干吗要这样?因为我们需要一种心灵安慰。
“北京的早晨”是个好题材,起码对北京人而言,这个题目就看着亲切,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那么,就让我们学学何老爷子吧,做个有心人,不妨留意一下,当你吃着早点的时候,当你买了份早报阅读的时候,当你恐怕迟到跑进地铁的时候,当你踩着刹车等候绿灯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各自早晨的经历,那就让我们尽量不去忽略这些经历,尝试着去想象,尝试着去激发自己的感受。不是都爱博客论坛晒自己什么的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生活的根据地上发现点能够感动自己的东西?如果生活内容的周而复始是我们审美疲劳的根源,那么偶尔当回诗人,或许真是个不错的办法。
关键的是,我认为这样的活着是积极的,它能让我们心情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