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媒体总是喜欢夸张,但夸张后的东西往往失去了分量。更多的情况是,它们甚至忘记了为什么要夸张。
北京单双号出行限制已经结束。总结一下吧——也的确该总结一下,第一,说是空气质量连着二等;第二,就说周一吧,全市交通未出现拥堵。如果这是两个果,那么这俩果之间的指向可有大区别。少出车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但我说过了,这傻子都知道,真费不着还全市做这么大规模的试验。而未出现拥堵,直说吧,如果是单双号限制的一个目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损招儿,是蒙蔽所有人的一个损招儿。事实上,它的确蒙蔽了很多人,今天报上有个新闻,还是车友会的人提出的建议,说他的感受是:应该把每月少开一天车,变成每月只开几天车。
我相信,类似这样的冲动肯定不只他有,中国是产生冲动的天然土壤。可惜的是,中国式的冲动又是极不负责任的——如果把这个试验变成一种惯例推行,由此产生的巨大浪费和市场瘫痪他们真的没想到过?他们的冲动意味着某种犯罪。
不妨推到极致吧。北京从此不许有汽车,大家都腿儿着出门吧,我相信,这比单双号限制肯定更能保证交通畅通,也更能净化空气质量。但是,我们为什么不会选择这样的极端做法呢?因为这背后有个潜台词,就是:人在需要空气和畅通的时候,同样需要,甚至更加需要便利、快捷,和享受。因为这些是这个时代生命方式的主题词,所有违背它的理念,即便成立,即便大家都不反对,但只要还没成为新的主题词,还处在次要位置上,那就只能给主要的让路。所以,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碰上奥运会,单双号限制作为短期行为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要跟人民便利、快捷和享受的追求对抗,那还不是今天的事。否则,我们干脆回到大清朝得了,那年月就是没有汽车的理想年代。
我还想说,对于管理而言,积极的管理和消极的管理之间,有着价值观层面的重大区别。一味的限制就是消极的价值体现,具体到管理设计,就是一种逃避和推委的态度在作祟。为什么不能积极一些呢?为什么不能学习更好也更阳光的管理方法呢?在若干解决城市污染和交通拥堵的方法中,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总会首先选择“限”这个最武断和最消极的方法呢?
我是个反城市主义者,即便没有完全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也只能说明我们的城市主义思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运用更广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城市问题的局部。但同样,如果在新的视角下寻求解决办法,我们依然要采取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态度。
如果此次单双号限制的意义能够说到这一层,我觉得这个试验尚属值得,否则,它的意义极其有限,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它真正延续和推广,人民决不会答应回到大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