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伍德,以人的审美标准判断,它是世界上最丑的狗。不过,我们的确不知道,如果让狗们做出选择,它是漂亮还是丑陋呢?或许,在狗的世界里,并没有漂亮和丑陋这样的词汇。狗和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当一只狗被人阉割之后,它才会被狗们看不起,成为大伙欺负的对象。在狗的眼里,有没有繁殖能力,远比长成什么模样要重要得多。
埃尔伍德还算幸运。它好歹躲过了因长得丑而被安乐死这一劫,甚至获得了世界丑狗冠军这样的殊荣。这里藏着一个道理——虽然人还不能体会狗的价值观,但却在自己的审美标准体系里,发现了丑的价值。
按人的快乐原则,只要能带来愉悦的,就是好东西,就有价值。人的选美和狗的选丑,从愉悦精神这个功能上看,基本相同。其实,人已经把这种审丑意识移植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早几年,流行过《大话西游》,从语言到情境,都受追捧。为什么呢?起码有一条,就是周星星们把人们惯常对电影的审美要求做了颠覆。话是可以那么说的,故事是可以那么讲的。这个颠覆的过程,就是把审美标准重新洗牌了,人们因此感受到的,是一种糊里糊涂的惊讶,有一种失算之后的刺激。
《大话西游》不经典的话,那芙蓉姐姐该是能入教程的审美标准异化案例了。当时,我发现,在人们追捧芙蓉的时候,还隐约带有几分自责和反省。这是异化初期的敏感吧,现在呢,大家早肆无忌惮地笑啊笑了,谁要是在芙蓉问题上敢出来发声谴责,肯定会被大伙的吐沫淹死。
中国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跟资讯的发达有关,跟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关,甚至跟互联网的兴盛也有关。还有一个,我以为特别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有关。说实话,我不是特别待见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我本着多元的理想,还是希望它能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发挥它所应该发挥的影响。如何实现?我看好多是技术问题,而不是观念问题。在这里,我又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技术意识和技术能力是严重缺失的。
广东搞了次以身体为名的艺术展,木子美也来发飙了。对于当代艺术,无论中外,好多被排斥,不是审美情趣变化与否的问题,而是伦理禁忌问题,比如你在那搞流血创作,就犯了一般人的血腥忌讳。不过,即便不能接受,但从态度上还是能看出人们的转变。原来是要骂街的,现在柔和多了,我们可爱的观众说:“还挺有意思的,但就是看不懂。”
不过,换个角度说,当人们越来越在乎审美情趣的多化和转换的时候,我们人类距离狗的价值判断就越来越远了——谁还在乎人的繁殖能力呢?那已经变成各自的隐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