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与人类的文明密不可分。在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姓氏”产生的背景千差万别,出现(或固定)的时间有长有短。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姓氏历史都比较短,就算有据可考的罗马也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才出现“全名”:本人名+氏族名+家族名。而像泰国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的“百姓”有个较为固定的“姓名”才是近八、九十年的事。
“姓氏”最早萌生在人类的原始部落里。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久远、最复杂的“姓氏传统”!
距今大约4、5000千年以前,人类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就已处于较为繁盛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并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华夏独特的“文明”环境、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姓氏”在其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时时透出文明的讯息。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恃君览》)、“女生曰姓”。《说文》因此解释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姓”字本身就有女字旁,意为由“女”所生,明显带有“女性致上”的印记。说到底,“母系”社会创造了“姓”,“父系”社会发展了“姓”。
人类进入原始氏族社会后,在思维开阔的同时,有意识的文明不断出现。为社会生活的方便起见,母系氏族的部落“首领”就开始采用较为“熟知”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及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外国的“图腾”,即Totem的初意与此大同小异)。
“人所以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白虎通义》[汉]班固著)。这里,可以把“姓”理解为“别种族”、“别婚配”的意思。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自然摆脱不掉“自然法则”的规律,也有着优化“种”的自然“远见”!同姓不同婚,这是人类从群居、群婚过渡到文明阶段的象征之一,具有非凡的进步意义!人类“意识”到近亲繁殖的危害远胜于自然界的灾害,后果严重。从此后,人类的繁衍、进化与姓氏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实属必然。
原始“姓”的雏形也就由此演变出来。这时,“姓氏”的纽带建立在血缘关系上,他们基本属于同一个“母亲”的世系群体。在下一代的子女中,只有女子才有“姓”的继承权,而男子有“名”无“姓”,处于从属地位。父系社会与之相反,同一族姓的子女都得继承男方的姓,女子处于从属地位。
据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遗址的考证发现,那时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间不能同婚,兄弟都得外“嫁”,“倒插门”、随女“姓”。只是他们死后,还得运回原出生氏族的“墓地”里埋葬。相反,女子“娶夫”是自然而然的事。
“姓”是当时部落的一种代号,不同的“姓”代表不同的部落。这一时期的“姓”尽管“少”,但却“固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过程中,胞族分化,各取不同的“名”。
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因不断“庞大”(还有其他原因),“集权统治”相当困难,顾此失彼,逐渐松散开来。
不断壮大的“部落”队伍“克隆”了“姓”的别称“氏”。
“姓”开始衍生出众多的“氏”。
氏的本意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姓”是主根,“氏”是系根。氏从属于姓。“姓”只有一个,而“氏”却可以有好多个,因为每个男子都得有个“名”。
今天,我们可以把这时的“氏”理解成是“名字”的代称(这些“氏”是姓氏重要来源之一)。“父系”(夫权)社会的来临以及“换汤不换药”的延续,又在原来姓氏的基础上产生了众多同“姓”不同“氏”的分支,并向“领地”以外扩散、蔓延,甚至迁到更远的地方。“氏族”的纽带继续松散,这又给“分支机构”趁机“另起炉灶”提供了先决条件,“氏”被扶上“正位”,变为新的“姓”。有些“氏”的“头领”遵从“民意”,干脆以“名(氏)”为“姓”,并彻底地分离出去。“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二”(《日知录》[明]顾炎武著)说的就是“姓氏”源于上古的意思。
在中国,最早用文字记载“姓氏”的实物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即刻在龟骨、兽甲上的“文字”。先秦两汉时期,“中国祖先”正是从中原“华夏”发展到“汉”民族的阶段。先秦时期,“中国人”自称“华夏”族。《说文解字》解释:“华”为“草木开花”、“夏”为“中国之人”。汉代后,“华夏族”才改叫现在意义上的“汉族”。所以说,先秦两汉时期也是“姓氏”迅速发展的时期。
公元前1066年左右,“周”灭“商纣”后的大分封,是“姓氏”来历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据《逸周书·世俘》载:“武王曾讨伐99国,俘获奴隶三亿”,这里的“三亿”相当于今天的30万。
周朝建“国”后,周武王大举“犒劳”诸位与他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的有功将士。以他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厚亲薄友”的原则下,封同姓国40个、异姓国31个。
齐、燕、陈、鲁、卫、蒋、毛等国,就是“周”家王朝“封”出来的。这些分封国(或诸侯)的名字,即是后来汉族姓氏的重要来源之一。
“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通志·氏族序》[南宋]郑谯编撰)。《左传》中称姓氏的来历是“因生赐姓、以字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以邑为氏”。
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姓氏的著作当属中国的《世本》(指的是《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主要记载黄帝以下的帝王、诸侯及卿大夫谥名的15篇文章的总称)。“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卿大夫之世,终乎秦末,号曰《世本》”(《史通·正史篇》[唐]刘知几编撰)。
应该说,《世本》中收入的是汉代以前的姓,“氏”不在收入之列。
汉代是中国姓氏体系基本确立的重要时期。
公元1世纪,既东汉初年,班固在他的《白虎通义》中涉及到了“姓氏”问题,但没有做系统的阐述。东汉中期的《潜夫论·志氏姓》(王符编撰)和东汉末期的《风俗通·姓氏篇》(应邵编撰)中都收录了约500多个姓,且注明了出处。两书所选的“姓”没什么大的出入。
以上“著作”在“上古文献”阐述姓氏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号、以爵、以国、以事、以职(志)”为“姓”的来历。同时,把“以邑为姓”改成了“以居为姓”。
中国姓氏的来源,归纳起来可分为较为清晰的三大类:
1.以国、以居、以邑。即以居住地为“姓”。
2.以字、以谥、以号、以爵。即以祖先的号、谥、名或字为“姓”。
3.以官、以事、以职(志)。即以所从事过或与之相关的事为“姓”。
(注:[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把姓氏总结为32类,其实是把上述“三大类”相当具体的“细化”了。)
(本文已经发表在新华社刊物《资料卡片杂志》上,谢绝抄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