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姓氏”(连载二)

(2006-11-11 10:14:55)
2.“姓”与“氏”的演变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即“三代”之首的“夏朝”建立了,它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姓氏也跟着迈进了一大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             
     商朝的贵族总称“百姓”或“百姓王人”。百姓的最初含义是指全体贵族。只有贵族(奴隶主)才有姓,而奴隶只有氏或名。 那时,社会权势(一般指文化与财富)较为集中的“高贵”家族及那些“学而优则仕”的贫家子弟,各自出于不同的心态,或炫耀、或巴结,又在姓的下面做起了文章。  
     姓和氏之间有了“斗争”,主要是对祖先、对大族的“争夺”。较量中,“氏”的地位一落千丈。随之,氏的贬义性凸现出来。于是,“氏”结束了“造姓”的功能,被强行推上了“屈辱”的道路。这种情况持续了1900多年,直到公元前206年后的汉代,“姓”与“氏”才合而为一,统称为“姓”。但没过多久,“氏”本身就发生了新的“变异”。
    随着社会的重要角色由女人逐渐转换为男人,“姓氏”也不可避免地跟着凑了“热闹”。女人的社会地位一路下滑,低得不能再低,并在“姓名”上反映出来。女子有姓无名,只称“×氏”,嫁了人随夫姓,称“××氏”。如刘王氏、冯李氏的“王和李”是女子的家族姓;“刘和冯”则是“丈夫”的姓。相反,男人的“姓、字、名、号”等一应俱全。
    姓氏的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姓”和“氏”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二为一”,实现了男女平等,氏被彻底取消!  
    研究发现,在流传至今的姓中,带女字旁的姓大多起源于母系社会,算是最古老的姓。他们差不多都有一个辉煌的母系祖先。甲骨文里面的“姓”有嫀、婤、婡、婑、好……既是今天的“秦、周、来、委、子”等。当时的“姓”字前面都带个“女”字旁,像“姜、姚、姬、妊”等。这更加证明了姓的最初来源出自母系,并且还是个大族。夏、虞、唐等都是族号,如“有虞氏”、“有夏氏”。他们的后代就以“夏”、“虞”等为姓。传说秦始皇是赢族的后代,所以姓“赢”,叫赢政。
   “天子诸侯建国、卿大夫立邑”,燕、殷、周、齐、鲁、晋、陈等是古代的“国家”,这个“国家创建者”后代的姓由此演变而来。以“国”为姓的传统在继承的过程中渐渐细化,最终发展成以“邑”、以“居”、以“乡”、以“亭”、以“地”为姓,“胙土命氏”。
   《鸿门宴》中项羽的“项”、柳宗元的“柳”等姓都来源于封地。相传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封于柳下,人称“柳下惠”,他的后代就姓“柳”。东郭、南郭等“姓”也源于地名。“郭”原指城外围着城的墙,一个家族在那里主久了,加了个“方位”词就成了“姓”的代称,并延续下来。这跟有些地名的来历相似,二者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东门、西门等姓也源于此。
    古时,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却不可称“复公孙”,得以祖父的“字”为姓(也有以父字为姓的)。所以,“公“、“公孙”等也就成了姓。这就是以“字”为姓的来历。商周时期,因“祭祀、敬神”需要,为避讳说“某些字或词”,创立了“谥法”。为“避讳”而改祖先姓氏的事屡见不鲜。
    自古“严、庄”一家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起因于汉明帝。汉明帝讳“庄”字,就把“庄”姓改为“严”姓;汉宣帝讳“荀”,就把“荀”姓改为“孙”,叫“荀卿”为“孙卿”。在清朝雍正时代,为避“孔子”讳,皇帝下令:把“丘”姓改为“邱”……“生有爵、死有谥”,对“官方”而言,王公贵族的“爵”和“谥(分生谥和死谥)”继承下来演化成“姓”。封建皇帝有一个收买人心的极好办法:赐姓。如唐朝开国名将李勚,原来姓“徐”,是唐明皇“赐”给他的“李”姓。
    就连“明朝”流亡皇帝朱氏“隆武”也有过这样的“恩赐”,把“朱”姓“赐”给了郑成功,让其改叫“朱成功”,称其是“国姓爷”。这就导致了“知恩必报”的郑成功在“明朝”彻底灭亡后,他作为“明朝”的遗民,仍然“痴心不改”,妄想“灭清复明”,给刚“建国”的清朝制造了不少麻烦。使清朝在“完成统一大业”,收复台湾时费了许多周折。总之,古代皇帝要想给谁“改”姓,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就像改变“历史”的进程一样容易。
    皇帝的“恩赐”除“奖赏”之外,也常含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如“痛”这个姓,就有“周穆王哀痛宠妃盛氏之死”,“赐”盛氏后族为“痛”姓的传说。
    就一般人来说,以“长幼”为姓(如:伯、仲、叔、季);以“善恶”为姓(如:鲸、枭);以“吉德”为姓(如:冬日氏,取“吉德如冬日”之意)等较为普遍。“白马”、“青牛”等姓是因古时有“常骑白马者”、“隐者骑青牛者”,他们的后代即以此为姓。这就是以“事”为姓的来历。
     以官为“姓”的明显例子有:《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的祖先就当过“司马”的官。太师、太史、司马、司空、司徒、司工等都是官职名,由此演变成他们子孙后代的“姓”。巫、贾、屠等姓是由祖先所从事的职业而来。“巫”是指专以祈祷求仙、装神弄鬼,有点“医术”的人;“贾”是那些专作买卖的人;“屠”宰杀牲畜的人。这些“职业”具有“祖传”特性,他们的后代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一些姓氏则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原因是古代的人对自然现象“崇拜”的结果。如龙、虎、豹、熊、鸟等姓既源于此。
    姓氏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生”有“灭”,有的姓在产生、有的姓在消亡…… 至于更深一层的含义及其神秘之处,还有待于姓氏学家们呕心沥血的进一步研究。
   中国古今姓氏见于文献的有565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四字姓和元、清两个朝代移居中原后,蒙、满族人译改的姓及少数民族的姓没有统计在内。就中国来说,当前存在的姓有三千多个,常见的姓仅有四、五百个左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