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司统治世界

(2008-04-06 12:39:14)
标签:

杂谈

    我读书很挑剔,我要求有创意。创意分两种,一种是原创性思想,一种是用全新角度解读固有事物。前者难得,后者也不易。《罗马公司》就是后者。研究古罗马的书籍可谓车载斗量,但斯坦利·宾(Stanley Bing)却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他用公司治理的眼光来审视罗马帝国千年历史――副标题是“全球第一家跨国公司的兴衰沉浮”。

 

    读到这里,我想你一定很有兴趣知道,治理一个帝国和治理一个公司有多少相同之处。事实上,整本书都是讲这个,你可以找来自己读。我就引述作者一段话,那是讲创建者罗慕洛如何把乱糟糟的一大群人整合成罗马城时,作者以“一流组织的建立”为题写到: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即便是那些最最铁石心肠脾气暴躁得无以复加的首席执行官们,也会时不时地写信给自己下属的家人以示问候;在圣诞节或者夏天的时候,即使是那些用度假制度来激励员工的企业们也还是会为员工组织晚会和野餐会,同时还会向那些错过机会的员工表示歉意;到晚上的时候,即使是那些成功企业中的高级领导者们,也会让自己的配偶们穿戴得整整齐齐、打扮得花枝招展,同自己那个工作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到城里去享受夜生活,对于参与其间的每个人来说,那可都是对个人忍耐力的严峻考验。也许我们会对这些情况熟视无睹,但你是否考虑过其中的用意所在呢?其实,这里面包含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一旦某个员工的家人也将自己视为这个组织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你就能在自己公司中建立起一种非同一般的纽带联系,能够把那些领工资的普通员工和主宰着他们生活的领导者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人际关系网。”

 

    这段引文充满真知灼见,但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全是陈词滥调。那么作者接下来的评论,也许对你不无触动:

 

    “的确有些企业会打破这种管理模式,微软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就我个人的理解,微软的特点就是不允许员工保持那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从而让自己的员工队伍保持住了那种鲜明的特征:他们非常年轻,会一直工作到自己精疲力竭为止,个性贪婪,野心勃勃。对于那些更加传统的本国公司来说,员工们的养老年金是非常庞大的一部分成本支出,但对于微软这样庞大的跨国公司来说,这种做法却可以成功地将这一部分成本省下来。但与此同时,这种未能建立起类似于家庭成员之间那种友好联系的公司结构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虽然为了能够像罗马帝国那样在已知世界上建立起空前的霸权,这个公司的管理者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但实际上他恐怕很难击败自己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那些真正强劲的对手。比如说,我现在就正用苹果电脑写作,跟微软没什么联系。”

 

    作者这里对比的是微软和罗马帝国,后者的开创者无疑把“员工们”安顿得更好,使他们能够在组织内部安身立命,进而形成在此后千年间横扫全世界的动力和激情。或许罗马帝国的例子太遥远了些,我们可以想想Google,他们对待员工跟微软有什么不同。我们知道,李开复、唐骏都是从微软叛逃出来的,微软里边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文化,使这些出色的职业经理人最终选择逃离,李开复还直接跳槽到了Google。关于Google善待员工,今天已经成为某种神话,而今天微软不能打败的最大对手,也从苹果变成Google。就在今天早晨,我还看见一条新闻,Google打算建设覆盖全美国的无线网络――天哪,这是怎样的雄心壮志,如果你是它的竞争对手,你是否从骨头缝里向外渗透出恐惧?而这种从骨头缝里渗透恐惧的感觉,罗马帝国的对手们早就深切体会到了。

 

    当然,作者不仅仅教你好教你正道,他也教你邪恶、权谋、机诈,而这些在罗马公司的千年运作中同样屡见不鲜。道德是一个标尺,绩效也是一个标尺,而后者往往是一个更现实的衡量标准――不择手段但是有效。为了本文保持一个良好的基调,我就不引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

 

    有一种说法,未来统治世界的可能不再是国家,而是跨国公司。尽管作者没有明确提出这个观念,但他的总体思路却相当契合。有谁想过罗马帝国是一家最早的全球跨国公司,有谁想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审视罗马帝国,有谁把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和行省首脑比喻成企业里边的首席执行官和中层管理者,并从中总结出整整一本书?如果你在企业里边做事,我特别建议你阅读。历史是一面镜子,但镜子里边并不只有水煮三国或者明朝那些事,因为这些东西并没有能够真正换个角度――至少,它们过分关注个人感受和业绩,而未能把个人真正放在一个组织的框架里边去审视,从而得出一些真正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试想,我们哪个人不是在各自的组织里边,我们的成败得失怎么可能离开这些组织呢?幸运的是,罗马帝国或者说罗马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组织案例。

 

    最后需要澄清的是,我并非公司万能论的鼓吹者。我手边同时还有一本书名字就叫《公司》,副标题是“对利润和权力的病态追求”。公司这个东西,从它现代意义的开始,就一直没有逃过反思和批判。因此,我只是帮助作者推荐这一观察问题的视角,并不含有道德评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