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7月18日暴雨成灾,数十人遇难。19日上午,我和评论频道同事们讨论选题的时候说,死亡不可以仅仅是一个数字,我们必须呼吁落实死者名单。鉴于当时灾害发生不久,估计有关部门也在紧张核实中,急切恐未有名单披露,同事们说,为什么不可以由我们发动来寻找!
说干就干!我们几个小时内制作了寻找死难者的专题,并向济南的网友发出号召,请求他们提供线索,并讲述他们的雨灾经历。
专题19日傍晚在腾讯网挂出,跟贴立即疯涨,无数济南网友写下了或长或短的亲历记,其他地方的网友则纷纷表示关切与慰问。大概在晚上9点钟,有网友在跟贴里提到王谦的名字――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死难者找到了!
然而遗憾的是,此时跟贴里边发生了激烈的口角。少数几个网友对济南灾难冷言冷语,不免激起公愤。这也算当时一个小插曲,我全程都在盯,对那几个网友的恶劣态度实在不能理解。
当天晚上,我们通过网友提供线索确定了两个死难者:王谦和刘晓楠。20日,努力仍在继续,在网友与济南合作媒体的帮助下,死难者名单不断加长:孙佟、林俊、龚梅、王建军、张磊、潘武、郭甜甜……
我们为每个死难者在腾讯Q吧里开了悼念贴,讲述他们遇难的经历。林俊是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可惜!特别是孙佟和刘晓楠两位男士,前者在大水没顶的瞬间把妻子推出车外,自己却永远留在了车里;后者在桥上停车,下来营救危难者不幸自己遇难。他们都是英雄!
我持续关注每一个死难者悼念贴后边的跟贴,一边被他们亲朋好友甚至素不相识者的深情留言所感动,另一方面也不无担心,怕昨晚那几个家伙或者其他不懂事的网友再上来胡说八道。
值得欣慰的是,直到今天,我再没有看到这样的事发生。
为什么?让我来告诉你!
死亡是最大的悲剧。但是,由于我们处理死难者信息的方式不同,它引起的社会反应就可能大相径庭。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公布死亡数字,以及死难发生的普遍性描述,而缺乏具体死难者的个人信息,公众在面对这些数字的时候,很可能无法意识到数字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进而把灾难仅仅理解为一个事件甚至一个概念。
这样一个过程,也可以称为抽象化的过程。为什么会抽象化?因为我们人类有一个习惯:出于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天性不喜欢把自己放在太过严峻的事实或者思考面前;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本能地尽量遗忘它的具体事实部分,而用一种概念或者意义来替代――概念和意义毕竟是抽象的,它们固然严密甚至崇高,但它们又的确可以使我们远离本来必须要面对的沉重。比如说,我们因此不必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临终前的挣扎,我们只需面对一串数字,并且自欺欺人地说:哦,我们知道了。然后,我们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渐渐以为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除了那些数字。
数字,毕竟只是数字。我们用数字代替那些具体的死难者,我们因此会感到好受些轻松些。
回来说19日晚间在跟贴里捣乱的那几个网友,我想,无非当灾难还只是数字而未能还原为一个个死难者的具体经历时,他们本能地采取了“轻松化”的态度。他们可能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他们其实在用这种触犯众怒的态度来逃避内心的某种东西。这个意义上,我愿意理解他们。
然而,当一个个死难者的名字摆在那里,当他们临终前的经历摆在那里,我们还往哪里逃避?我们还如何轻松得起来?我们还怎么能够把灾难抽象为一个概念甚至赋予它什么意义?
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实打实地去面对。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想说话,恐怕也只能采取最严肃的态度。“捣乱者”消失了。
灾难中,最让我们敬畏的,就是那一个个具体的遇难者的名字。因为这些名字,我们将无法逃避作为生者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南京大屠杀是这样,唐山大地震也是这样……过去我们没有做好,但它不是我们未来仍不能做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