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到了香港。
算起来,又有三个多月没有回港了。但是,在铜锣湾,熙熙攘攘的人群告诉我,香港没有变。
但是真的没有变吗?我发现了一块新的招牌,在时代广场的对面,顺手拍下来,贴在这里。
也许这间店开了不止三个月,而我上次来时没注意 ,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又一次看到了港人的善于变化。
对于许多大陆人来说,会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这里的人都是一赚钱为目的,把行走在铜锣湾的人群和一句中国的古话套装在一起,恰恰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以我这几年对香港的近距离观察,其实不对,港人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且,不能把追逐利益和没有文化连在一起,很多港人正是因为对利益拼命追求的驱动,而把拼命追求文化作为手段。就是说,如果在其他地方有的人是为了文化而文化,港人大都是为了利益而文化。因此香港的有的文化产业还是十分发达的,比如说创意和设计。
我常常纳闷,为什么香港的设计师总能设计出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他们没有框框,不落窠臼,当然他们的价钱也不便宜。而大陆的设计师,虽然价钱不高,但是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想像力。
利益驱动会使香港处在不断地调整中,也会使港人不断地变化,有时不是政府要求市民变化,而是市民会很自觉地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初到香港,那时港人还十分歧视内地人,对内地人的称呼是“表叔”,而现在的港人,知道内地人到香港队香港经济的支持受灾太大了,因此内地人在港购物已经有了些上帝的感觉。在卖金器和手表的店铺,在卖电器的店铺,店员们对操普通话的人格外热情。
为了自己的生意,许多港人自觉地学习普通话,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在香港教普通话,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大公司甚至把员工组织起来,作为职业技能来培训。而她教一小时有四百块港币的收入,一下午三小时,就是1200块,也还可观。
回到开始的那张照片,其实那个店铺用这样的招牌创意一般,但是,老板一定想到了时代广场是大陆观光客必到的地方,而他们看到了久违的东西,也许就会进去坐一坐,喝杯咖啡,顺便买上几本书。下次要使我的时间充裕,我也会进去稍坐一下的。
香港,每一分钟都在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