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全国首个“男德班”是一次有益尝试
2015-10-09
去年,借“国学”之名、为女性“正德”、以传销布局渗透到全国各地的“女德班”一经曝光,其所倡“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 惊人主张,引发舆论轩然大波。今年国庆,全国首个“男德班”在京开班,与全国各地“女德班”遍地开花的火爆场景不同,“学做全新的好男人、好伴侣、好父 亲”的“男德班”自始至终却响应者寥寥,仅有两个学员主动报名。(10月8日《北京青年报》)
和曾经火爆一时又昙花一现的“女德班”相比,“男德班”显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冷遇,这一方面源于当年“女德班”所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让很多人以为“男德班”不过是男版“女德班”,自然没人敢轻易报名;另一方面,受传统理念、男性在中国社会所扮演角色的限制,绝大多数男性还没有学会反思自己的男 性角色,也没有觉得自己有进行“男德”学习的必要性,自然也就报名者寥寥。
“男德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好还是坏,最终还得看其培训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在北京开设的全国首个“男德班”,在为期三天的培训时间里,设置的课程主要有 “认识并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汉气概’的伤害”、“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家庭暴力成因及干预”、“与青少 年孩子的相处艺术”等内容。从这些课程的内容来看,可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最终的目的就是引导男性改变一些传统理念,丰富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单纯从“德”的角度来看,男性女性都需要德育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对女性在德行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却忽视了男性的德行教育,所以“男德 班”的出现,首先是对传统德行教育理念的一种纠偏。而更加重要的是,从“男德班”设置的课程内容来看,他旨在引导男性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与家庭中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只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只管在外面干活挣钱,把家庭、家务和孩子完全抛给女人。
很显然,当现代男性也具备了一定的“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等等,那么他们不但能够更深地体会家庭的意义,而且也是对女性 的一种解放,这既有利于女性权益的保护,也符合当前男女在社会分工、所扮演角色上的新变化。而“反思‘大男子主义’”和“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干预”,则不但 关涉到女性权益的维护,也直接关涉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同样意义非凡。
尽管连“男德班”创办者在内的很多人,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看好“男德班”的未来,但是作为一种尝试,一种探索,它的出现还是值得充分的肯定。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文明与开放,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男德班”就会重回我们的视线,发挥它独特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