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之前,照王群的说法,通过《去年在马里昂巴》早就与捷克产生了关联。
上海也有一家名叫马里昂巴的咖啡馆,以至于我和上海的朋友提起:“周末去马里昂巴。”会被误读成要去安福路上的这家咖啡馆小聚。严格说来,捷克的王群与上海的马里昂巴也有着某种关联。
当然,我喜欢借着阮次山先生的名言,反着说:“很多看上去彼此关联的事物,其实都是毫不相干的。”正如那部名叫《去年在马里昂巴》的荒诞而沉闷的电影。
从海布到马里昂巴只有半小时的车程,这是我们西波希米亚行程中的最后一站。
“马里昂巴”之名,源于德文和法文,捷克地图上标注的是“玛丽亚温泉”。
不得不说,马里昂巴就是一座花园,深陷在狭小的谷地之间。在大块的草坪、成排的郁金香和七叶树上面,建筑只是山腰上的些许点缀。
我们泊好车,走进这座交叉小径的花园。小径两旁的长椅,以及闲坐在长椅上的人们,让整座城市显得静态。只要你鼓起足够的荒诞感,望上去也许还能感受到那部法国电影的影子。
可惜我们即不现实,又缺乏荒诞。所以只能坐下喝酒。
我们是坐在马路中间的一个咖啡馆喝酒。这是真的马路,不远处就有一个马车场,马车和汽车从你眼前并驾而过。咖啡馆也真的是在马路中间,古城安静,你也并不就此感觉噪杂。
但是有风,大片的白云从建筑物的上空飘过,消失在山的那一头。阳光照在身上时,平和而温暖四溢;一旦被阴云所挡,伴之而起的就是一阵大风。马里昂巴就是这样:让我们不得不手里挎着外套,对着天空不知所措。
和卡罗维伐利一样,马里昂巴也是温情脉脉的。而其中的哥德回廊,更是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香艳气。哥德七十四岁到此度假,邂逅了十七岁的少女,并且写下《玛丽亚温泉哀歌》。这是一个拥有多么健康的身体、多么充沛的气血的老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