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方凌认识了做管理的大强之后,感觉前所未有的喜悦。她感觉爱情就要到来了。于是悄悄地揣测着大强的想法与愿望。可是,方凌是个直肠子,无论怎样应该小心奕奕要说出的话,在她都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很少有三思而后行的时候。她一向为自己的直率而不觉得什么。虽然也有朋友曾善意地指出,你在说话在很多时候是很伤人的。可她觉得做透明人是最舒服的,隐藏来隐藏去的,麻烦。所以,她觉得能接受我就是有缘,不能接受就是缘分不济。
直到认识大宏之后,这一切才有所撼动。大强非常喜欢做公益事业。一有时间就去养老院和老人聊天,或者去和他残疾儿童在一起。每当做完这一切之后他都要在职工大会上说说自己的善举。方凌知道后很不以为然。下意识地觉着做了就做了,表白什么呀?于是老毛病又犯了,不假思索地问大强,你做善事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在大会上说么?大强的反应很激烈,那你说我有什么目的呢?然后甩手就走了。
这次的方凌傻了。她知道大强刚刚对她有的一点点好感被她的一句话“打”没了。她因为在乎深感懊悔。现在才知道不是朋友们多事,是自己的话真的太刺人啊!
分析:美国的心理咨询专家帕雷夏博士说,言语虐待是一种伤人的行为,与肉体上的伤害相比,它不留痕迹,但它同样带来痛苦。而且从痛苦中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方凌讲话刺人的背后真正作怪的是她觉得“直率”是一件好事,是透明的,单纯的,是大家都应该仿效的。可是她忘了在她直率的时候,有多少话语是在打这直率的招牌而在宣泄着自己内心的不满呢?
在心理学中投射这个词非常有趣味。意思是说,我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存在在作怪。就方凌而言,她的生命中曾经有一个说话的时候常常会刺伤别人的母亲。她耳孺目染之后在心里也就渐渐地长了一根刺。这亘刺时时扎着自己,也扎着周围的人。象海棉一样的人被扎一下是没关系的,象大强这样敏感的人被扎一下就会因为痛而马上离开了。
因此,深入地分析会发现不是直率本身有问题,是直率的状态与内容有问题。而方凌带刺的直率中压抑着太多的不满与尚未解决的伤痕。
解决的办法:首先方凌需要看到自己的自动反应背后的动力。这需要一种自我警觉的力量。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自己内看着自己内心的活动。每看到自己的自动反应模式就会激发出改善这种模式的力量。
如果自己的心力太微弱,可以请一个你非常信赖或者是在乎的人监督你。每当这种模式再度出现的时候,对方就会及时的予以提醒。
此外,如果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会有更加直接的改变。方凌在做咨询的过程中,被碰到“痛”点的时候哭泣的一塌糊涂。那就是她曾经所受过的伤。因为没有治疗过,所以伤口一直在那里,没有能力愈合。而哭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挤出脓包的过程。脓包挤出去之后会有一种长出一口气般地舒服感。这种舒服感对认知的作用力很大。一如我们所听到的情绪影响认知。而挤出脓包的哭泣就是情绪的宣泄与重新整合。当认知有所松动的时候,重新感受与认识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的可能性就增大了。而最后你几乎可以认为曾经所感受的伤害是一种幻觉。
而一个心中没伤害感的人,是没有能力去伤害他人的。于是,直率还是直率,但直率当中已经没有了伤害。因此,可以断定的是言语伤害的背后隐藏的是一颗受伤的心。好在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治疗与自我觉察之后,方凌从受伤中走出来了。她的言语中不再有刺。
案例:王山深深地知道自己嘴不好。因为恶言恶语言般地大发雷霆已经让17位合作伙伴远离他了。远离的打电话对方都不愿意在接。
王山在追求黄媚的时候做出了乖乖的样子。只是做出的太难受。内心总想发作的冲动实实在侵袭着自己的心。王山还有控制的习惯,时时让黄媚没有空间感般地喘不过气来。她多次对王山说,我们就不能先把自己活好了再管别人吗?你干吗总是在干涉我的事情呢?你管好了自己,然后活得开心了,有成就了,有责任了我不自然就向你看齐了吗?王山被数落一顿之后会变得好点。但没多久就会再度旧态复盟。在这样的反复当中他受不了了。于是完全忘记了怜香惜玉这一说,恶言恶语脱口而出,你以为你是谁呀?这么长时间我真是受够你了。我追求你是看得起你,可你这个不知好逮的东西,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你去问问,我王山是什么人啊!受得了你三天一数落,俩天一训斥的气,他妈的不愿意谈早说话,别在这儿摆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黄媚一声都没吭。把王山的恶言恶语全部听完之后,静静地放下电话,关机了。从此再也不接王山的任何一个电话。王山后悔了,他感叹到,如今怎么后悔都没处说去,人家已经完全把我当陌生人了。
分析:王山属于那种说可解气的话容易后悔的人。他说他已经都后悔了无数次了,但还是接着做后悔的事儿。他知道自己的嘴很臭,但无奈于此。他搭拉着脑袋,一幅后悔而又无奈的样子。嘴里连连叹着气。
王山在家中老小。父母一向对他宠爱有嘉。在他20岁之前从不知道愁为何物。任意地,任性地活着。因为家里很富有,所以基本上活得心想事成。记忆中也有一次撒泼打滚过,因为一场早晨五点的电影,父母睡过了而没叫醒他,于是就哭闹着看下一场。于是,母亲没上班,陪他去看可一场电影才算了结。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王山是一个想要什么就得马上拥有的人。一旦不趁心不如意就有可能恶言相出,恶语相向了。最重要的是他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都工作很多年了还会在没钱的时候向家里伸手。于是,也没觉着得罪了谁合作不成怎么着。反正有饭吃,有房住,有车开。
解决办法:王山首先要有改善自己“恶言恶语”强烈的意愿。如果意愿仅仅是淡淡的,在痛苦的时候想改正,在高兴的时候就忘了,是不够的。
然后要清醒地认识到是自己站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还是依靠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如果的选择后者的话依然不太容易改善自己。如果选择了前者就可以继续了。
虽然王山选择了靠自己活着。但是他真正从父母的“怀抱”中走出来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在他的下意识中,只要有父母在我就可以想要我一切我想要的东西。父母也从来没有因为孩子长大而阻止过此想法。于是,随着舒服的感觉频频发生,王山也就让自己任性到底了。
对于有这种感觉有行为的人,建立其自我价值系统非常重要。因此,要常常让他去做一些稍微有点难度但必须要独立完成的事件。这样因为自己的成功带来的自我成就与喜悦感就会产生。这种喜悦感会是他继续承担自己做事情的动力。有了自我责任与承担感,恶言恶语的消灭就能够提到意识日程上来了。
因为渴望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其恶言恶语在逐渐消失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