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号,开幕式讨论日,及今天的反动意见
(2008-08-10 12:27: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感觉 |
文/绿妖
开幕式很像春晚,人人都有意见,但每个人都必然会看。8月8号当晚,平时热闹的MSN上空荡荡一片。我的作者说:我会尽量赶稿……但首先要看开幕式。我想了想,同意!——春晚每年都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你一辈子能看几回直播?
第二天,我的MSN群里、豆瓣友邻上,群情激荡,到处都在说开幕式,这时,开幕式又很像中国大片,比如说《赤壁》或者《无极》,当然,比那个规模要大上几百倍。以至于,8月9号的这一天,整个成了开幕式讨论日。
我自己有个出乎意料,是它竟然出乎意料地并不难看,也没有出丑——哦,我这是根据张艺谋先生前几部作品《英雄》、《十面埋伏》来推断的,结果一看,嗯,中规中矩,稳得很。当然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地方,比如表现京剧那一段,找了几个提线木偶上台,既不美,伴奏也不好听。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应该是京剧那么多名角,让谁上不让谁上都不好,摆不平。大概因为此故,开幕式上也甚少出现单个的艺人表演,郎朗不同,他有国际声誉,谁能争得过他?德高望重如刘欢先生,因为唱个主题歌,也被别的几首歌的支持者在网上砸得鼻青脸肿。
有人拿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比较,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雅典是减法,舞台表现形式简略到极点,破裂的雕塑就能代表古希腊文明,空中晃动的白立方就是一个宇宙,它的表现手法是诗意而现代的。而北京奥运会是加法,四大文明,现代和谐社会,琳琅满目,极尽繁复之能事。这一点,在张艺谋前面几部电影作品中也有苗头。你或许不喜欢,觉得“暴发户”,但不能否认,它就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反映,包括审美包括创作思想。简单说,它是主流观念的体现。
有一次我采访马岩松时,他说:“中国电影的问题,是观众太多了。我觉得上一代都太想让自己代表中国电影。当你想要代表更多人,就要平衡更多人利益,然后你的个性就会越来越小。”——这就是开幕式的问题,也是春晚的问题,还是中国大片的问题。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李宁在空中绕场一周,点燃火炬。那一段音乐如果换成“烈火战车”的音乐,配合李先生矫健的大步,会让人由衷感到“人”这种生物独有的壮阔与美感。但也有的朋友不屑地说:切,那不是卧虎藏龙里李慕白么?
……众口难调啊。
但奥运是什么?它是一个大话题,它是一个大活动,它的总预算按官方统计数字达到23亿美金(还在上升),开闭幕式加一起“原则上不超过”1.8亿美金。作为一名纳税人,我有权利对此盛会发表意见,因为这里面有我的钱;作为一名媒体撰稿人,我更加有权利对此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