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家,发现“洗浴中心”变成一个时尚之地。家里的时髦年轻人,往年大概会提议开了车去附近的市里唱歌逛商场,今年则提议去洗浴中心,看到我不解,解释说:在那里面,除了可以洗澡,还可以唱歌,可以上网,可以打牌,可以吃饭。钱又不多,但玩样很不少。
我有点无法理解这种时尚。不过看到桑格格写的和妈妈过春节的博客,我则对洗浴中心有了直观的、深入的了解。
不过跟朋友的谈话把这种了解推到了更深入的角度,朋友说:你们当然觉得物有所值了,因为招待你们这样的人,人家是亏钱在做,别人赚的还是特殊服务的钱。
我开始不太相信他的说法,难以想像,像我们这样的“全家游”,会跟进行另一种需求与服务的人们混在一起——这是两码事啊——何况,根据家人的热情描述与桑格格同学的妙笔生花,在壮观的熙熙攘攘的洗浴人群里,也并未提及有何异样。
朋友说,当然,招待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正常。
我沉吟一下:你认为是我们搭了他们的便车?
但是如果正常消费人群占了大多数,到底谁搭谁的谁的便车?就像假设一个饭店,卖最高档的满汉全席,但家常菜占了它营业额的百分之八十?这两天看郭凯的博客看多了,忍不住有点乱谈经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