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京剧,是半路出家,所以对什么算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完全是凭个人感觉,也非常懵懂。直到前些时候听“坐宫”,这段戏夏天的时候在天津听过瑜老板的现场,当然边听边在心里做比较:何以一样的唱段,悬殊这么大?这位老生的基本功也不坏,唱的没有毛病,可是这段情感跌宕的戏被他唱得如流水帐般。
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一个词越来越强烈的出现:情感节奏。有个作家说,好的小说里必然有一个时钟,从小说一开始这个时钟就要开始滴答做响,它的节奏就是小说的内在节奏。(找不到出处,待查)
这只时钟可以适用于所有艺术,但前提是我们谈论的已经是艺术品。而我前些天听的那段“坐宫”不是。他对感情的处理甚至谈不上有处理,他不了解他在唱的人的感受,他只是按照技术上规定好的每一句唱腔在履行工作。
昨天在长安大戏院听了一个老生专场,这种感受更加强烈。有的人已经唱了十几年或几十年,但他对戏中感受的处理仍然是粗糙、粗疏、粗放式的,好比章子怡姑娘演绎所有激烈的感情都是怒目圆睁,这样一种粗线条的演绎,在京剧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中,立刻会导致节奏的单一,令人不想睡也难。而此时,台上的演员其实倒是非常卖力的。但艺术不是体力活。
瑜老板昨天演出的是“击鼓骂曹”,这出戏有点像京剧里的摇滚乐,看的十分之过瘾,只是最后几分钟急转而下,前面的弥衡光芒四射,嬉笑怒骂,气贯长虹,看的时候心想,这是中国古代能产生的最有光彩的文人类型,后人常只学到了“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名士”气,而忘记他们的风流是以整个的傲骨为支撑,是蔑视权贵,不畏生死的人格的光芒。但后几分钟,唉,好像编剧忽然罢工了,台词让人丧气,郁闷到抓狂。这也是听京剧时常有的感受——毕竟它历史这么久,有许多感情跟现代人的感情已经失去了呼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