玎玎忽然问我:我知道为什么你不要结婚了。(天知道她怎么忽然想起来这句话。而且我也不承认)。
她就在自己博客上写了一段话。她的意思大概是,每个不结婚的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坏形象。
她心里的坏形象,是一个“控制-控诉”型的妈妈。玎玎说,我们需要一个安静的,不罗嗦的妈妈,不需要你做出很好的饭,不需要你拖地擦桌子,只需要你坐下来享受,而不是罗嗦爸爸,罗嗦小孩,每天都很紧张。只有妻子—母亲的角色能够这样时,她,才能想象自己也可以结婚。
我想到我妈妈了。我妈妈就是一个不喜欢做饭,不喜欢做家务的有个性的妈妈,她比较注重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注重自己个性的发展。可是,她身边的人们不接受她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的小时侯就在大人的争吵中度过。到了吃饭时间,也没有人做饭,总是要争吵一番,争吵的焦点就是,我妈妈问:为什么一定是我做饭?
可惜,她没有什么女权知识,不能说出来更多的话。
有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妈妈,我学到很多后遗症。比如,直到现在都没什么饭点概念,经常一上网,一看书,就不吃饭是经常的事。我也没法想象自己能成为一个照顾家庭的贤妻良母。我的朋友,能够跟异性融洽交往的,我观察到,都是父母关系特别好的,爸爸妈妈特别热中把家庭搞的很好的家里长出来的孩子。她们童年或许也有不快乐,但那是另外一种。
而我,我一直觉得我没有一个模型,一个典范,能向我证明,一个女人可以跟一个男人真正长久相处。我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的有这种关系。
今天,看到玎玎的博客,我心里忽然特别难受。我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很不快乐,觉得家庭亏欠我甚多。可是,我从来没有想去问问我的妈妈,我的爸爸,你们快乐吗,你们是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吗?
我的妈妈是个有个性的妈妈。她不喜欢按照社会设定的“妻子—母亲”的模式去走,她这样的女人,必然跟周围有很大冲突。她付出了很多代价。有个朋友说,“人可不可以跟别人活的不一样?”我想,可以,可是,不一样,就要付出很多代价,而这些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得出来。
我曾经因为不快乐的童年暗中怨过我的父母。现在我长大了,轮到我照顾他们了,我才发现,照顾人原来是这么难这么难的一件事,我未必能做得比他们好。
原来爱是这么难。要去爱别人,但仍然想保持自己的个性,原来是这么难。我觉得很抱歉,因为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准备好去爱,爱自己之外的别人。爱要以丧失自己的一部分个性作为代价,这个代价,对有的女人,是那么难。
原来我那么像我妈妈。
玎玎的原文:拉萨日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