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志 |
认识她的时候,我刚刚到北京,她也刚刚到北京。我们都是在BBS上写文字的女孩,年纪差不多,混的BBS也有重叠,相互都看过对方的文字。
渐渐就认识了。相互回帖,通信,说些PH值偏酸的话,一边肉麻一边清醒地交着朋友。后来我给她打电话约稿。打电话时,我会变得很职业,甚至显得冷漠。她在电话那边顿了顿,但马上就也职业地回答,却不失热情。
更熟了以后,除了约稿采访,更多时候是一起喝酒。我以为我喝酒就够疯了,她比我还疯。于是两个人遇上了,就很高兴,不管旁边坐的男男女女喝不喝,我对面有个她,她对面有个我,这顿酒就喝得很过瘾。那时候芭蕉还在北京,兔子也在,我们有人酒后磕破了脸,有人摔破了下巴鲜血直流,我的裙子挂在栏杆上剐破了……可是我们就是傻开心傻开心的。
那时候我一个月大概是3000块钱工资?那时候,北京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陌生而庞大,像面前的这个生活。
为什么喝酒?几年后的2005年,多年不联系的她打电话,说起当年事情,我说,咱们为什么那么拼命喝酒?是不痛快吗?好象也不是。她说,是不是那时我们都跑了很远跑到北京,想找一些东西,却发现来了之后,并没有找到呢?
我也不知道。接着说喝酒吧。
有一次晚上,我跑了大半个北京城,去亚运村找她。我们先开了一瓶红酒,快喝完的时候,她说不如喝下去。后来酒越喝越多,朋友来的越来越多,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到最后还有几个不认识的人。他们看着这几个醉熏熏的女孩眼神不是不鄙夷的。后来,终于离开酒吧时,外面下起了大雨。
那种雨像是直接从天上倒下来似的。旁边的车上放着音乐,我跟她傻乎乎的笑着,仰着脸在街上跳舞。我跳着跳着就有点晕,停住后,发现她不见了。所有人都没看见她。我们开车在雨里一条街一条街的找,看到一个单身的背影就慢慢开过去看,可是,雨越来越大,我们只是找不到她。
我酒醒了。我和另外一个朋友说,如果今天晚上找不到她,我会内疚一辈子。
最后我们放弃了。车掉头,要走的时候,开车的朋友忽然说:我们去她家看看。
她果真倒在她家楼下的水泥地上,睡着了……
我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从那个晚上之后,还是从什么时候起,我跟她渐渐疏远。到后来,已经几乎不怎么见面了。
如果你见过,曾经像我们两个那样,不要命的拼酒,就该知道这样的交情,不应该会不知不觉地疏远——我们可以决裂,可以相互仇恨,但不应该疏远。
这个谜语在那年冬天解开。
那个冬天,我和几个朋友去怀柔郊区爬野长城,大雪纷飞,路滑不堪行。我们回头,在郊区的平房里过夜。太冷了,土暖气简直没有一点暖气儿。我们坐在一起喝白酒御寒,玩真心话大冒险,然后有个我们共同的朋友,终于问了我一个,他说想了很久都想不明白的问题:“你跟某某怎么了?为什么她说,以后有你的场合,不要叫她过去?”
那时我还不懂得掩饰,也不想掩饰,估计脸色是变了。现在想想,那种感觉,好象是小时候最心爱的玩具被人砸碎了,诸如此类的感觉吧。我呆了一会儿,才摇头说:“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察觉到疏远是一回事,亲耳听到别人说,又是另一回事。直到今天,写这段话时,我仍然觉得像有冷风从身体内吹过,簌簌不能停。
那之后,她还在北京,可是对我来说像是不存在了。
我想,我不会给她第二次机会再伤害我。对二十多岁的女孩来说,这就意味着一辈子不再打听对方。
一年,又一年,我知道她去了广州,我知道她又做了逃跑新娘,我知道她做了杂志主编。身边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总是能听到关于她的只言片语。别人说的时候,我也若无其事地闲聊几句。别人说,她现在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了。我笑笑,心想,我又何尝不是。
有次去唱歌,兔子喝多了,她冲着我耳朵说:你知道,某某当年为什么……K厅里很吵,我冷淡地让她慢慢说。兔子口齿不清地说,你记不记得有次,大家都喝多了,去蒋宅口吃面,她对你大声嚷嚷?
我想了半天,实在记不起来。兔子说,她指着你嚷嚷的是:绿妖,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冷漠?
我转回头,呆呆的看着电视上的画面。
绿妖,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冷漠。
我一向喜欢有才情的女孩。我懂得她们心中那些巨大而盲目的热情,过分敏感而在生活中被磨损的血肉模糊的神经末梢,她们孤身在外,借不到别人什么光亮,连呵手取暖的一口白气都是自己的。她们恋爱,失恋,疯了一样去爱去失去,疯子一样折腾自己,浪费生命,可是内核太硬,任风尘怎样打磨,总还是有些剩下来,剩下来,像鱼骨头一样梗着,让人不能跟生活握手言和。最后变的坚强,世故,沉默。
你有没有听过徐小凤的一首超级老的歌,双城记,里面说愿你知世事每是失去了预算,要接受的一刻哭笑难辩。
成年人要接受镜子里的自己,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吧。
前一阵,我辞职在家,一天,有个电话打到我手机上。她喂了一声,我听出是她的声音。寒暄几秒钟。我终于问:你还写东西吗?从这个问题,好象过去的一切都回来了,她信了基督,不再写文字,把妈妈接到了身边跟自己一起住。她说,每天早上醒来跟妈妈一起下楼吃早餐,跟醒来就进入写作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啊。
是的。这是两种生活。我祝福了她。放下电话,却怅然若失。
之后,我们好象又恢复了曾经的联系。
再后来,她说,她也辞职了。她还是想写东西。那天晚上我们在电话上讲了一个多小时。我说,我的问题是找到和生活相处的合适方式。她说,她从来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每一种生活摆在面前时,她都很快投入角色,但是她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你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而这些,不再能靠酒,就能解决。
我们都早就不喝酒了。
我其实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我从小看小说,对里面好汉们的交情非常的羡慕。所有的梁山泊的好汉,所有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人,都是无父无母,光棍一个,走南闯北,大碗喝酒,跟朋友是过命的交情。我想,是不是潜意识里我也把自己当成一个江湖人,既然一个好男人可遇不可求,总可以跟身边这些才情性情双全的女人们交交换命的友情。
现在我知道,天真不是错。它只是不够了解这个世界,不够了解生命。也不了解自己。
她呢?我真的了解过她吗?她的文字极好,是下过苦功的。而就连自诩为她最好朋友的我,也是在她去了广州之后很久,一个通宵赶稿的无聊夜晚,点开她的专栏,仔细的,连续的,看完了她的几篇小说。每一篇都有好几万字。我能感觉到她写的时候心里像烧着了一把火,迫不及待,马不停蹄地追着时间。
2002年,她回我的帖说自己在平安大街上不停地走,灯光好象浮在天上,真想在那条河上奔跑。而我,我曾经在一次钱柜散场后,走了一个通宵,走到东四环外面,天亮时,四环上的灯全部熄灭。我默默又转回家睡。
是什么样的盲目的巨大的热情让我们这么疯疯颠颠,尽管如此,却仍不能相互理解?
我真的了解过她吗?了解一个人需要很多时间,很多耐心,如果我连她引为骄傲的小说都没认真读过,我怎么敢说我是她最好的朋友?
她真的了解过我吗?如果了解,她怎么会质问我这么冷漠。
她很久不在网上发帖了。前几天,忽然给我一个短信说了说我写的长恨歌。我知道她还是潜水的。只是再也不说话了。
我们好象仍然拥有着默契和友情,仍然能说一句话,对方很快就接下一句话。可是,我不知道这样的友情会维持多久,我也不懂,是什么东西让友情、爱情可以牢固坚实。靠幼稚的拼命喝酒当然不可以。那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这样的默契和相互欣赏,都不能真的相互了解,我们的精神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小,小到最后只剩下自己?
如果连相对简单的友情,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相互欣赏都不行,那么爱情呢,女人与男人之间,是不是更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生一世?
后来我又认识了几个有才情有性情的女子,比如疯癫的无又,比如永远在失恋的咆哮女郎邦妮……可是,我不再敢声称我是谁“最好的”的朋友。
以前我以为友情和爱情是固体,一辈子不变的厚钢板、紫檀木。现在,我猜想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单独的黑屋里,偶尔有一瞬,你跟旁边屋里的室友因为一束光、一个小洞而相互问候,看到彼此。
这篇帖子一边写一边被无又催,她一会过来问我写完没有,然后就自顾自开始说话。我一下没回答,她那里已经堆了几句问话:
“你在哪里?回答我,回答我。
妖妖,陪我说话,别走。
我常常不吃东西或者不睡觉,
有时候希望快点死掉。”
这个时候,我开始在电脑这边哭。因为这些话太像我自己打出来的。只是我大概永远不会真的打出来因为知道没有用。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是在各自的黑屋,无法相互了解。
无又,邦妮,倚马,腥红的,丛虫,我的朋友,尽管生活如此庞大坚硬不可理解,尽管我们的友情并不坚固而更像空气中颤动细线,我还是高兴曾经见过你们。谢谢你们。
绿妖,2005/11/18
渐渐就认识了。相互回帖,通信,说些PH值偏酸的话,一边肉麻一边清醒地交着朋友。后来我给她打电话约稿。打电话时,我会变得很职业,甚至显得冷漠。她在电话那边顿了顿,但马上就也职业地回答,却不失热情。
更熟了以后,除了约稿采访,更多时候是一起喝酒。我以为我喝酒就够疯了,她比我还疯。于是两个人遇上了,就很高兴,不管旁边坐的男男女女喝不喝,我对面有个她,她对面有个我,这顿酒就喝得很过瘾。那时候芭蕉还在北京,兔子也在,我们有人酒后磕破了脸,有人摔破了下巴鲜血直流,我的裙子挂在栏杆上剐破了……可是我们就是傻开心傻开心的。
那时候我一个月大概是3000块钱工资?那时候,北京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陌生而庞大,像面前的这个生活。
为什么喝酒?几年后的2005年,多年不联系的她打电话,说起当年事情,我说,咱们为什么那么拼命喝酒?是不痛快吗?好象也不是。她说,是不是那时我们都跑了很远跑到北京,想找一些东西,却发现来了之后,并没有找到呢?
我也不知道。接着说喝酒吧。
有一次晚上,我跑了大半个北京城,去亚运村找她。我们先开了一瓶红酒,快喝完的时候,她说不如喝下去。后来酒越喝越多,朋友来的越来越多,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到最后还有几个不认识的人。他们看着这几个醉熏熏的女孩眼神不是不鄙夷的。后来,终于离开酒吧时,外面下起了大雨。
那种雨像是直接从天上倒下来似的。旁边的车上放着音乐,我跟她傻乎乎的笑着,仰着脸在街上跳舞。我跳着跳着就有点晕,停住后,发现她不见了。所有人都没看见她。我们开车在雨里一条街一条街的找,看到一个单身的背影就慢慢开过去看,可是,雨越来越大,我们只是找不到她。
我酒醒了。我和另外一个朋友说,如果今天晚上找不到她,我会内疚一辈子。
最后我们放弃了。车掉头,要走的时候,开车的朋友忽然说:我们去她家看看。
她果真倒在她家楼下的水泥地上,睡着了……
我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从那个晚上之后,还是从什么时候起,我跟她渐渐疏远。到后来,已经几乎不怎么见面了。
如果你见过,曾经像我们两个那样,不要命的拼酒,就该知道这样的交情,不应该会不知不觉地疏远——我们可以决裂,可以相互仇恨,但不应该疏远。
这个谜语在那年冬天解开。
那个冬天,我和几个朋友去怀柔郊区爬野长城,大雪纷飞,路滑不堪行。我们回头,在郊区的平房里过夜。太冷了,土暖气简直没有一点暖气儿。我们坐在一起喝白酒御寒,玩真心话大冒险,然后有个我们共同的朋友,终于问了我一个,他说想了很久都想不明白的问题:“你跟某某怎么了?为什么她说,以后有你的场合,不要叫她过去?”
那时我还不懂得掩饰,也不想掩饰,估计脸色是变了。现在想想,那种感觉,好象是小时候最心爱的玩具被人砸碎了,诸如此类的感觉吧。我呆了一会儿,才摇头说:“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察觉到疏远是一回事,亲耳听到别人说,又是另一回事。直到今天,写这段话时,我仍然觉得像有冷风从身体内吹过,簌簌不能停。
那之后,她还在北京,可是对我来说像是不存在了。
我想,我不会给她第二次机会再伤害我。对二十多岁的女孩来说,这就意味着一辈子不再打听对方。
一年,又一年,我知道她去了广州,我知道她又做了逃跑新娘,我知道她做了杂志主编。身边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总是能听到关于她的只言片语。别人说的时候,我也若无其事地闲聊几句。别人说,她现在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了。我笑笑,心想,我又何尝不是。
有次去唱歌,兔子喝多了,她冲着我耳朵说:你知道,某某当年为什么……K厅里很吵,我冷淡地让她慢慢说。兔子口齿不清地说,你记不记得有次,大家都喝多了,去蒋宅口吃面,她对你大声嚷嚷?
我想了半天,实在记不起来。兔子说,她指着你嚷嚷的是:绿妖,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冷漠?
我转回头,呆呆的看着电视上的画面。
绿妖,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冷漠。
我一向喜欢有才情的女孩。我懂得她们心中那些巨大而盲目的热情,过分敏感而在生活中被磨损的血肉模糊的神经末梢,她们孤身在外,借不到别人什么光亮,连呵手取暖的一口白气都是自己的。她们恋爱,失恋,疯了一样去爱去失去,疯子一样折腾自己,浪费生命,可是内核太硬,任风尘怎样打磨,总还是有些剩下来,剩下来,像鱼骨头一样梗着,让人不能跟生活握手言和。最后变的坚强,世故,沉默。
你有没有听过徐小凤的一首超级老的歌,双城记,里面说愿你知世事每是失去了预算,要接受的一刻哭笑难辩。
成年人要接受镜子里的自己,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吧。
前一阵,我辞职在家,一天,有个电话打到我手机上。她喂了一声,我听出是她的声音。寒暄几秒钟。我终于问:你还写东西吗?从这个问题,好象过去的一切都回来了,她信了基督,不再写文字,把妈妈接到了身边跟自己一起住。她说,每天早上醒来跟妈妈一起下楼吃早餐,跟醒来就进入写作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啊。
是的。这是两种生活。我祝福了她。放下电话,却怅然若失。
之后,我们好象又恢复了曾经的联系。
再后来,她说,她也辞职了。她还是想写东西。那天晚上我们在电话上讲了一个多小时。我说,我的问题是找到和生活相处的合适方式。她说,她从来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每一种生活摆在面前时,她都很快投入角色,但是她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你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而这些,不再能靠酒,就能解决。
我们都早就不喝酒了。
我其实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我从小看小说,对里面好汉们的交情非常的羡慕。所有的梁山泊的好汉,所有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人,都是无父无母,光棍一个,走南闯北,大碗喝酒,跟朋友是过命的交情。我想,是不是潜意识里我也把自己当成一个江湖人,既然一个好男人可遇不可求,总可以跟身边这些才情性情双全的女人们交交换命的友情。
现在我知道,天真不是错。它只是不够了解这个世界,不够了解生命。也不了解自己。
她呢?我真的了解过她吗?她的文字极好,是下过苦功的。而就连自诩为她最好朋友的我,也是在她去了广州之后很久,一个通宵赶稿的无聊夜晚,点开她的专栏,仔细的,连续的,看完了她的几篇小说。每一篇都有好几万字。我能感觉到她写的时候心里像烧着了一把火,迫不及待,马不停蹄地追着时间。
2002年,她回我的帖说自己在平安大街上不停地走,灯光好象浮在天上,真想在那条河上奔跑。而我,我曾经在一次钱柜散场后,走了一个通宵,走到东四环外面,天亮时,四环上的灯全部熄灭。我默默又转回家睡。
是什么样的盲目的巨大的热情让我们这么疯疯颠颠,尽管如此,却仍不能相互理解?
我真的了解过她吗?了解一个人需要很多时间,很多耐心,如果我连她引为骄傲的小说都没认真读过,我怎么敢说我是她最好的朋友?
她真的了解过我吗?如果了解,她怎么会质问我这么冷漠。
她很久不在网上发帖了。前几天,忽然给我一个短信说了说我写的长恨歌。我知道她还是潜水的。只是再也不说话了。
我们好象仍然拥有着默契和友情,仍然能说一句话,对方很快就接下一句话。可是,我不知道这样的友情会维持多久,我也不懂,是什么东西让友情、爱情可以牢固坚实。靠幼稚的拼命喝酒当然不可以。那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这样的默契和相互欣赏,都不能真的相互了解,我们的精神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小,小到最后只剩下自己?
如果连相对简单的友情,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相互欣赏都不行,那么爱情呢,女人与男人之间,是不是更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生一世?
后来我又认识了几个有才情有性情的女子,比如疯癫的无又,比如永远在失恋的咆哮女郎邦妮……可是,我不再敢声称我是谁“最好的”的朋友。
以前我以为友情和爱情是固体,一辈子不变的厚钢板、紫檀木。现在,我猜想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单独的黑屋里,偶尔有一瞬,你跟旁边屋里的室友因为一束光、一个小洞而相互问候,看到彼此。
这篇帖子一边写一边被无又催,她一会过来问我写完没有,然后就自顾自开始说话。我一下没回答,她那里已经堆了几句问话:
“你在哪里?回答我,回答我。
妖妖,陪我说话,别走。
我常常不吃东西或者不睡觉,
有时候希望快点死掉。”
这个时候,我开始在电脑这边哭。因为这些话太像我自己打出来的。只是我大概永远不会真的打出来因为知道没有用。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是在各自的黑屋,无法相互了解。
无又,邦妮,倚马,腥红的,丛虫,我的朋友,尽管生活如此庞大坚硬不可理解,尽管我们的友情并不坚固而更像空气中颤动细线,我还是高兴曾经见过你们。谢谢你们。
绿妖,2005/11/18
前一篇:帖这个出来纯粹找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