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中国的印刷质量普遍不高。唯有在深圳、香港印刷的挂历十分精美,每到春节前,人们都互相赠送,一个刚刚开放的社会,时尚要靠挂历来引领。挂历上美人的发型、化妆、服装成为了姑娘们模仿的对象;挂历上的国外建筑,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中国印刷水平很快提高了,不光挂历印刷精美,普通杂志也可以印刷得精美。送挂历这种时尚很快过去了,变“土”了。由大城市、中型城市,一直向县城、农村退却。前年我回天水农村,还看到当地的农民在家里挂着挂历。
城里人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时尚杂志,如家居杂志。谁要有一间布置时尚的新房,马上会成为这类时尚杂志的猎物,请来摄影师,摆一些花花草草、坛坛罐罐的小玩艺,还一定不会忘记放上几本书,但书也一定都是整整齐齐,不像有人看过的摆设。最好笑的事是常常有名人的名居,上了同一期三本以上时尚家居类杂志的封面。这些上了杂志的“家居”,又成了大家争先模仿的对象,把这些杂志上的家居当成自己装修的蓝本。装修好的家,又成为家居杂志的猎物。又一次次被搬上杂志,又一次次重复地被别人模仿。人们对家居的理解就在这种循环中提高。审美标准从挂历过渡到了杂志,挂历出版社没饭吃,杂志出版商赚钱了。经常看到他们去各种星级饭店举办Party,进一步引领着人们的时尚生活。
至于个性的东西,适合自己的东西,看来还得等一等。
九十年代初期,过年之前无论公司还是个人都寄贺卡,这股风越吹越大,尤其是过洋节,圣诞节、元旦,贺卡更是满天飞。初期数量少时,有些老板们、领导们还自己写个签名,贺卡越来越多后,就让秘书代写,到后来干脆打印或印刷,标准的祝福语言,似乎包含着许多的情感,其实是没有任何情感的形式。突然有一年几位小朋友在报上发出倡议,说贺年卡消耗木材,为了环保,请叔叔、阿姨们再不要寄贺年卡了。这些叔叔、阿姨们早就烦透了,借小朋友的倡议也就下了个台阶,不寄贺年卡了。
汉显寻呼机开始普及了,逢年过节,BP机响个不停。寻呼机普及得很快,寻呼台的小姐都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招工来的,刚进城听不懂普通话,也可能不理解城里人咬文嚼字说些什么。所以,一旦留言复杂,收到信息后一定面目全非,常常出现许多误会。所以,收到的内容大体一致。有时可以让你重复几十次的“春节愉快”、“恭喜发财”。
前两年internet热,人们开始在过年前发E-mail,基本上都是群发,一个标准格式,发给在电脑上存有名片的所有人。有人不知从哪下载的容量很大的图片和动画,成百上千地发,可怜了那些在窄带下工作的人了,下载一个就要好几分钟,连续下载几十个,一上午就差不多给贴进去了。
今年,E-mail不流行了,时髦的人都不叫E-mail了,因为internet的泡沫崩了,都叫Mail了,去掉了前面的E。记得两、三年前几乎想给所有名词前面加个E,后面加个.com,想与internet攀点亲,现在又利索了,前面没E了,后面没.com了。今年手机短信又流行起来了,张朝阳、汪延这帮“海龟”回国后,信誓旦旦要搞电子商务,甚至提出“无电子商务,将无商无务”的口号。没想到没有搞成电子商务,传统的商务该怎么搞还去怎么搞,还都挺红火。有猪头过年,没有猪头年也过来了。我想这些搞电子商务的没有赚到一分钱,倒是赔了许多白花花的银子。“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年开始流行发手机短信,不等过年就开发了。电子商务没有赚到钱,手机短信让网站和中国移动赚大钱了。手机短信成了惟一宣传部没有管制,也无法管制的大传媒业。看这势头2002年的这几个节,张朝阳、汪延又要在手机短信上赚不少银子。
不知明年、后年还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世界变化太快了,但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也不会改变,就是人间真情,无论载体是桦树皮、纸还是电子传媒。
2002年12月 SOHO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