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其它杂文 |
媒体生涯断想
自1999年9月份来到联办,开始是以玩票的心态,进入了当时还算新颖的财经媒体。从《财经时报》、《财经》杂志再到《新地产》,也算得一个老记了。
还曾记得刚刚入行的两件小事情。一、到《财经时报》相当一段时间后,尚不知头版头条与后面的版面有所区别;一次和别人合作的文章上了头版头条,好象是有关杨澜和吴征的新闻,朋友见到大声称赞:“能写头条新闻了!”才明白此一条不同于彼一条。二、第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拿到了红包,心里并不踏实,想来想去,最后象《儒林外史》中范进的老丈人一样,手里把红包攥得紧紧的,欲上交给当时的主管编辑(地点好象是在男厕),但他并没有接(当时也腾不出手来),莞尔一笑:都是这样,你拿着吧。
由于入行时的年纪偏大,跨行幅度也过大,所以在《财经时报》的头几个月中,极度不适应。至少有两次辞职的话已然到了嘴边,几次又都咽了回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我之前在国企多年的工作经验而言,媒体这样一个基本上只凭“活儿”(也就是稿子)来说话的行业(特别是体制之外的媒体),对我这样性格和条件的人来说,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这种地方干不好,在其它的地方能干好的理由似乎并不存在。当然,勿庸讳言,当时试图找其它工作,但并不合适。
还是挺挺吧,这一挺就是五年!
五年当中,接触了很多的媒体老师级人物,经历了很多事情,也稍微有了一点感悟和体会。从对媒体业务“眼珠间或一轮,表明还是个活物”的混沌,上升到了“学得个三招两式,可以鸭子上架”的程度。这几年是我继续学习以至头脑风暴强度最高的时期,不夸张地说,可谓一日未曾闲过。粗浅体会之中,认为以下几项能力至关重要。
感悟新事物的能力
在中国,只在采编技术层面而言,媒体还可以说是个老行业。从其余角度而言,都可以说是一个想象及发展空间极大的新新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到位的采编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对所经办媒体及媒体所针对受众的理解和感悟。极而言之,这已不是编稿子、抠字眼的年代,而是在战略上与市场受众互动,在战术上,要敢于领风气之先的时代。
继续学习的能力
一次《财经》开会时,舒立讲到以前的事儿:我前几年连A股、B股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当时我心里一振:“从A、B股分不清楚,到一夜之间,能写出“君安振荡”,这其间的跨越,实不可以道里计。”靠的什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充满激情并乐在其中的继续学习。以舒立的资历年纪而言,她的外语水准、财经见识等,绝非当年的人大新闻系所给予;而仅仅凭人大新闻系的所学,也绝不足以擎起《财经》大旗。君不见名校新闻系的高材生何其众也。
相反的例子只会更多。从《财经时报》开始,我见过一开始就显现出明星记者潜质的同事,但可以说,他们五年前写稿子什么水平,现在仍然如故。何者?略举两个原因:一位经常与编辑打架,说编辑改坏了他的稿子。另一个当编辑告诉她要深究一下所报新闻的背景时,她答曰:费那劲儿干啥?
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大有小。大者,对当今中国媒体的发展路径和生存方式,要实事求是,要承认媒体,特别是行业媒体的多重功能性,因为中国在转型期,很多配套服务(特别是企业急需的资讯获取及到位的推广宣传)都远没有完善的专业机构提供,而媒体由于自身的特性,可以弥补这一点。所以,即使同是媒体,但也不好与欧美同业机械地相比。
小者,要承认通向罗马的路不止一条。日常操作当中,奇正比例要适当。比如很多业者都想以一篇《基金黑幕》或《银广厦陷阱》一战成名,因而忽视了日常业务的建设。从后来的结果看,较为成功的财经类媒体,各有各的路数。就拿《经济观察报》来说,至今尚无一篇轰动性的新闻报道。
迅速行动的能力
面对不完美的市场和读者,不要试图去以最完美、最到位的行动和服务来达到目的,特别是当你的目的也远非完美的时候。
《新地产》走到今天,其内容及做法见仁见智,但其目前在业内的影响力是实实在在的。而迅速行动的能力,是达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曾有人这样形容《新地产》的前任主编:“他能仅凭今天在饭局上偶而听到的一句话,明天就把这事儿给办起来,而直到活动办完,他可能对于这件事仍然没有全懂。”
对跳槽问题的正确态度
在工作不开心,与领导、同事相处不太和谐的时候,不要急于跳槽。在联办五年,也曾面临着数次跳槽的机会,大跳(联办之外)、小跳(联办内部)都有。一个体会是,不要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跳槽。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一、是自己有能力在这里用不上,还是能力有待提高(这里指的是相对能力,即适合你所在单位具体要求的能力)?二、这里的领导和同事是否基本公平(因为绝对公平并不存在)?
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上述回答为“是”的话,那就先不要跳。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如果自身没有质的改变,哪里也不可能白给你钱。而且要记住,付工资给你的人(通常称为老板),对你的期待通常都是一样的。
常怀赤子之心,即对新事物好奇、有激情、不盲目崇拜权威和旧例(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权威和旧例);而又能实事求是,常有所感悟,事情就会常常柳暗花明。
应来来之约,说了这么多,是想表明在联办的媒体里,用心的话,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这一篇“杂”文,放在这里,其实远不够资格,且为前面几篇续貂之用吧。
该文为作者发表于企业内刊的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