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虹的2004  我的1998

(2006-03-19 20:32:07)
分类: 其它杂文

长虹的2004  我的1998

 

 

2004年是猴年,但很多企业似乎都“蹦哒”不起来了,更有甚者,都绷不住了。特别是德隆、长虹、中航油几家名企不同程度的“穿帮”,令我感触尤深。因为这几家在2004年的败绩,早在1997年、1998年金融风暴前后,笔者在原行业及单位早已经历过,当然规模上并不具备可比性。

笔者曾供职于一家颇具规模的专业国营外贸公司,这类公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处于黄金时期。进入90年代之后,特权生意在萎缩,而为了保持领导的“业绩”,公司的经营额仍需超过上一年(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当年的经营额无论如何都要超过上一年),不得不采取一些当时看来极其创新的做法,现在看来极其冒险的做法。

其中之一是体外挂靠了很多业务部,这些业务部的人员都非本公司职工,一般都是能拿到出口或进口订单的“能人”。由于彼时进出口业务还是专营的,所以这些“能人”们做生意的所有手续,如合同、公章、进出口报关单、配额许可证等,都需要外贸公司提供。

为了达到公司领导的业绩要求,最多时,公司挂靠的这种业务部达数十家之多。而其中的鱼龙混杂,自不待言。这种合作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公司并不接触真实的生意过程,而是由“业务部”的人去具体谈,快谈成时,以公司的名义签约并以公司的单据来操作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增长很快。但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生意不出问题,大头由业务部的人赚走;出了问题,公司承担一切法律责任(除非能证明业务部的人蓄意诈骗),当然经济损失更不在话下。很不幸,德隆旗下的众多子孙企业及与长虹合作的季龙粉,角色多少与此类似。

而细究长虹的作法,无外乎两点,一是为了公司的业绩好看,在国内业务增长已达极限的情况下,采取了突然大量出口的策略;二是这种出口,实际上是国外赊销,换句话说,出口多少,即有多少应收货款。

长虹的销赊方式,十年前在中俄贸易中曾为主流做法。但那样做的理由在于,一是商品短缺,本身利润率极高,可以抵销各种费用和风险;二是俄罗斯当地的批发零售行业极不发达,银行也很难提供象信用证付款这种国际通行的支付方式;三、每批货量不是很大,但批量较多,分散了风险。而长虹的彩电,应该不属于上述之列。

但即使是这样,九十年代初期,有一家国内排名前三位的国营外贸企业,在对俄贸易上还是摔了与今日长虹雷同的跟头。当时,该企业的有关人士极其看好俄市场,一下子从国内几十家企业调集了几百个集装箱的商品,从水果罐头羽绒服几十个品种,无所不有。但该等人士却从无一线经商的经验,一方面从国内拿货的价钱奇高,另一方面也没有考虑到货物到达俄罗斯之后的种种细节性工作。货物抵俄后,形势没有预期的明朗,又采取了国企惯用的推诿拖拉态度,致使这批货物以巨亏收场。

鉴于此,长虹们前两年自以得计的、无比高调的大量出口做法及其动机,其实当时只要去问一下县级外贸企业的普通业务人员,得到的都会是哂笑和质疑。当然他们这种睿智或说先知先觉的代价是沉重的:国营专业外贸行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特点最集中的产物,在改革的大潮中,最早一批寿终正寝。

而今年出事的几家企业,都是或国内老牌上市公司,甚至掌控多家上市公司,或是海外上市企业,高层背景亦远非一般的乡镇企业家可比,但结果呢?就如同陈佩斯的一个小品中所说的:“原来您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哪!”

最可悲的却并非长虹们亏了多少钱,而是在中国企业界,尚无一个具共性的风险及防范意识和体系,当然,此时企业家的道德水准亦难以恭维。

 

 

该文亦为作者发表于企业内刊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