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宝钗》:解读宝钗的生日与重阳日
(2015-08-14 18:18:48)
标签:
红楼梦人物形象薛宝钗林黛玉钗黛形象的b面 |
分类: 碎语拾零 |
本文节录自郑无极《论宝钗》第六章:
而正因为作者在宝钗身上寄托了他的治国理家的政治理念和对管理者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落实到《红楼梦》中,曹雪芹特意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将薛宝钗形象与两个特殊的时日联系了起来。一是宝钗的生日被设定在正月二十一日,二是作者一再借助宝钗自己的诗文,将她与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绾结在一处。
先说宝钗的生日。众所周知,曹雪芹先花袭人和林黛玉的生日同设于二月十二日,这是有特殊寓意的。这天是江南地区传统的“花朝节”,即百花生日。按,袭人本姓花,作者一再强调其姓名是从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中脱化而来。以袭人为百花之代表,那是十分恰当的。而林黛玉与袭人存在着交叉“借影”的对应关系,二人都热衷于世俗的名位,林黛玉自己又有两次葬花之举,故林黛玉也同袭人共享这个百花生日。那么,宝钗的生日又是否与什么节日相重合呢?
曹立波女士在《红楼十二钗评传》里提出了一个看法,认为宝钗的生日即为“民间的穿天节”。为加强自己论证的力度,她特意引用了宋代庄绰的记述:
据宋代庄季裕(庄绰)《鸡肋编》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并详细阐述说:
其中“云交甫解佩之日”大意是说,正月二十一日的穿天节是郑交甫与汉水女神相遇定情的日子。“穿天节”的习俗从夏朝一直流传到宋朝,影响至今。从宋人的记载来看,包含了定情、求子、祈福方面的内容。《红楼梦》中作者让薛宝钗这个女子生在穿天节,为她的婚姻生活增添了祈求夫妻美满、母以子贵的传统色彩。(以上两段,均见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种解释可能比较符合传统“红学”对宝钗的认识和评价。但实际上,它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所谓的“穿天节”,乃是“湖北襄樊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见百度百科—“穿天节”条目)。也就是说,是一个地方性很强的节日。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曹雪芹在襄樊一带呆过。《红楼梦》中的宝钗也不是襄阳人,相反,作者明说她是金陵人。所以,用一个襄阳地区的地方节日,去解说曹雪芹为宝钗的生日如何有“祈求夫妻美满、母以子贵的传统色彩”,显然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可言。
那么,宝钗的生日——正月二十一日,究竟是一个什么日子呢?我们说,这一天恰是旧时民间的“地穿节”,也就是纪念女娲补天的“天穿节”的后一日!要解释何为“地穿节”,我们还得从“天穿节”说起。所谓“天穿节”,乃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汉族传统节日。时间有正月二十、二十三、二十五等几种说法,旧时绝大多数地区都将其定在正月二十日。天穿节又叫“补天节”、“补天穿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日这天,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东晋·王嘉《拾遗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丝系饼饵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载:“江南俗正月二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可见,此节最迟从东晋起,就在江东一带流行。其主要的风俗就是妇女煎饼,用红丝线系挂于屋上,以纪念女娲补天的功绩。
《淮南子·览冥训》上说“往古之时”的灾难,乃是“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既然有“补天”的节日,相应地,也就该有“补地”的节日。一般这一天被定在“天穿节”的后一日,也就是宝钗的生日——正月二十一日。宋•葛胜仲(字鲁卿)《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横石俯清波,竞追随、新年乐事。”江南民谚亦有所谓“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的说法。可见正月二十一日即是“地穿节”,亦名“穿地”。
很显然,旧时正月二十一日的“地穿节”,还有湖北襄樊的“穿天节”,都是由正月二十日的“天穿节”发展、衍变而来次生节日。只不过,前者跟着“天穿节”一起在包括江南在内的全国各地流行,后者却只产生和流行于湖北襄樊一带。所以,我们在讨论宝钗生日有何含义的时候,只能取前者的释义而舍弃后者的释义。
如上所述,旧时正月二十一日的“地穿节”,乃是由纪念女娲补天的“天穿节”衍生而来的节日。而我们知道,《红楼梦》一书恰恰是以女娲补天的故事开篇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甲戌本第1回)
按故事所云,小说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正是由这么一块补天剩余的顽石投胎幻化而来。恰因为他“落堕情根”、“无补天之用”,才降落到红尘世界,经历了一番人间的悲欢离合。正所谓“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是也!
既然“补天”不成,那么,又何不用去“补地”呢?事实上,脂砚斋也恰好批云:
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甲戌本第1回侧批)
这便与宝钗生日的“补地”日,恰好吻合上了。正因为顽石下到凡尘以后,为情所迷,只知道“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不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担当不起“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的大任。所以,要铲除世间的大不平,消灭如螃蟹一样横行霸道、利欲熏心的赃官,重新推行新政,让天下清宁,这样的管治理想也就只能寄托到宝钗这般接受了癞僧、跛道,懂得“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奇女子身上。诚如作者自己所感叹的那样,堂堂须眉男子不如彼裙钗!而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个地方以外,书中还有一处把宝钗与女娲直接联系了起来。这就是第50回,宝钗与众姐妹联句时所吟出的一句话:
鳌愁坤轴陷。(第50回,《芦雪庵联句即景诗》)
按,女娲补天的故事,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其中,写女娲修补塌陷的天地,恰有“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因此,“鳌愁坤轴陷”放在整个《芦雪庵联句即景诗》里,其字面的含义就是:大雪造成的积雪实在太厚了,有再次压垮大地的危险,那些大海龟(鳌)又要担心它们的四足会被砍去修补天地四极了。往深里推一步,宝钗和女娲都有“断鳌足”的想法,整个《红楼梦》中惟有林黛玉反以“鳌背三山独立名”自我期许。那么,这个“鳌愁坤轴陷”放到全书中,无疑又具有斩断功名欲望,方可行无为之治的象征意义。可能正是由于读出了这一层含义,有一位后世读者在列藏本第50回的这一句的旁侧,作了一条批语云:
钗全寓意。(列藏本第50回侧批)
只可惜,此人没有留下任何名号,更没有详细阐述他所理解到的“寓意”,具体是指什么。但联系到作者专门将宝钗的生日设计为“补地”日的情形来看,宝钗这里大有“断鳌足”以补“坤轴”的深意,这也确实是一望可知的事实!
再进一步,宝钗不仅其生日有特殊的寓意,她还对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因为她的诗文中竟然再三提到这个日子。先是《忆菊》诗中有云: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然后是《画菊》诗中,再次提到“重阳”: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再就是《螃蟹咏》中,“重阳”二字第三次赫然出现: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细检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诗文,从第38回一直扩展到全书,除了宝钗以外,竟再无一人将此“重阳”二字写入诗文,更遑论如此频繁、密集地一咏三叹。由此,我们便不由得不相信宝钗跟这一个时日确实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其实,这种特殊联系也早就被一部分评红者给注意到了。曾经有人猜测说:“这些会不会都是曹公留给我们的‘草蛇灰线’呢?会不会是在暗示宝钗在重阳之日会有不同寻常之事发生呢?”(见“琴台论坛”,网友“痴尽绛珠”发贴)有拥林派论者则干脆把这种猜测给“落实”为宝钗在重阳这日被宝玉所“厌弃”。诸如此类的猜测,自然是胡思乱想。试想,如果宝钗当真是在重阳这日被宝玉所“厌弃”,重阳日正是分离之日,又怎么可能反过来说什么“慰语重阳会有期”?更重要的,宝钗《螃蟹咏》中还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若按拥林派的说法,她会盼着被丈夫“厌弃”的一天来到吗?更不要说,无论是小说正文,还是脂批,都有大量关于宝玉、宝钗婚后和美的文字,比如《金玉姻缘赞》中所谓“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的说法,还有“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一节对后文的提示等等。那贾宝玉又怎么可能“厌弃”薛宝钗?足见那些刻意拥林贬钗的说法,都只能当作无知的笑话来看。
那么,宝钗与重阳日之间又究竟有怎样的神秘联系呢?依笔者之见,我们还是得从“重阳”这个名称本身包含的寓意入手方可。中国民俗以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日。其最初的来源,应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易经》传说是周文王姬昌所作,是对伏羲所画八卦的推演和解释。八卦用连续的实线代表阳爻,用间断的虚线代表阴爻。《易经》根据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同时用“九”代表阳数,用“六”代表阴数。
如,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其卦象为:
——————————
——————————
——————————
——————————
——————————
——————————
从下往上的六条线(即所谓“爻”)的名称,分别就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又如,六十四卦的第十一卦“泰”,其卦象为:
————
————
————
——————————
——————————
——————————
从下往上的六爻,则分别是“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根据《易经》,九既然代表阳数,它就自然包含了中国哲学中关于“阳”的一切含义:高尚、刚强、光明等等。阴历九月初九为二阳相重,故名曰“重阳”。自然就含有至高、至刚、至明等寓意。据《旧唐书》载,武则天“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恰恰选择在重阳这日登基称帝,显然是煞费苦心的。——她正是要借用至高、至刚、至明之意,来冲抵其身为女性而为帝的“阴煞”之气。
宝钗自然不是武则天那样的大政治家兼大野心家。但她同样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就是她在《螃蟹咏》所透露出来的以刚强、老辣手段对付赃官的思想: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菊”,冷香高洁之物也。“姜”,热烈辛辣之物也。集此“冷香”之品格、“热毒”之手段于一身,方能消灭如贾雨村那样的贪酷横行之辈,然后澄清吏治、致君尧舜,还给天下一个清宁世界!因此,众人才会赞誉宝钗的《螃蟹咏》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38回)
那么,由此看来,宝钗心目中的“重阳”日,就应该是代指吃尽“螃蟹”以后的一种至高、至清、至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那种专权制度的现实中,这样的社会理想自然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宝钗只能把这种理想当作一种激励自己的精神慰籍。故曰:“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又实在是盼着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故又云:“长安涎口盼重阳”。这样的话,宝钗于诗中对这个“重阳”二字情有独钟,竟是再三咏叹,也就毫不为怪了。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意思是说,居上位者如果能够从天地阴阳二气交互、对流,便万物通泰的道理中总结出经验,适当剪裁运用到社会领域,重视民生民意,注重上下意见沟通,就可以把人民的生活调整的很好,使其和睦安泰。这里的“后”,取这个字的本意,是君主的意思。上古之君往往以“后”相称。比如,“夏后氏”、“商之先后”,分别指夏王和商之先王。直到后来,这个字才是特指最高统治者的正妻——皇后、王后等等。这里的“财”,通“裁”,剪裁、裁夺的意思。“天地之宜”,这里指的是天以四时变化为人们提供耕耘获藏之时宜,地以山川田泽为人们提供渔猎耕种之地利。“辅相天地之宜”,就是指统治者注重民生民意,想方设法帮助人们更持久、有效地利用这些“天地之宜”,以便更好地生活。
结合《红楼梦》中“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的情形来看,宝钗对仆妇们能够导之以利,动之以情,让她们在一片“欢声鼎沸”之中,自觉自愿地帮助贾府维护大体、大局,如此的“无为之治”,对于有志“补天”曹雪芹来说,不正是那种“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的理想图景吗?喻之以至高、至清、至明的“重阳”日,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