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四娘与费贞娥
(2015-08-14 18:08:08)
标签:
红楼梦人物形象薛宝钗林黛玉钗黛形象的b面 |
分类: 碎语拾零 |
以《红楼梦》成书为界,在此之前,清人有关林四娘的传说,大体有以下六种版本:
1、林云铭《林四娘记》:
晋江陈宝钥,字绿崖。康熙癸卯,任山东青州道佥事,夜辄闻传桶中有敲撃声,问之,则寂无应者。其仆不胜扰,持枪往伺,欲刺之。是夜但闻怒詈声,已而推中门突入,则见有鬼青面獠牙,赤体挺立,头及屋檐。仆震骇,失枪仆地。陈急出,诃之曰:“此朝廷公署,汝何方妖魑,敢擅至此?”鬼笑曰:“闻尊仆欲见刺,特来受枪耳。”陈怒,思檄兵格之。甫起念,鬼笑曰:“檄兵格我,计何疏也。”陈愈怒。迟明,调标兵二千守门。抵夜,鬼从墙角出,长可三尺许,头大如轮,口张如箕,双眸开合有光,媻跚於地,冷气袭人。兵大呼发礮矢,礮火不燃,检(革长)中矢。又无一存者。鬼乃持弓回射,矢如雨集,向众兵头面而掠,亦不之伤。兵惧,遂奔溃。陈又延神巫作法驱遣,夜宿署中。时腊月严寒,陈甫就寝,鬼直诣巫卧所,攫其衾毡衣褌。巫窘急呼救,陈不得已,出为哀祈。鬼笑曰:“闻此神巫乃有法者也,技止此乎?”遂掷还所攫。次日,巫惭惧辞去。自后署中飞礮掷瓦,晨昏不宁,或见墙覆栋崩,急避之,仍无他故,陈患焉。有刘望龄者赴都,取道青州,询知其故,谓陈曰:“君自取患耳。天下之理,有阳则有阴,若不急驱,亦未扰扰至此。”语未竟,鬼出谢之。刘视其狞恶可畏,劝令改易头面。鬼即辞入暗室,少选复出,则一国色丽人,云翘靓妆,袅袅婷婷而至。其衣皆鲛绡雾縠,无缝缀之迹,香气飘扬,莫可名状。自称为林四娘,携一仆名实道,一婢名东姑,皆有影无形,惟四娘则与生人无异。陈日与欢饮赋诗,亲狎备至,惟不及乱而已。凡署中文牒,多出其手,遇久年疑狱,则为访其始末,陈一讯皆服,观风试士,衡文甲乙悉当,名誉大振,皆得四娘之助也。先是,陈需次燕邸,贷京商钱二千缗。商急去,不能应,议偿其半,不允。四娘出,责之曰:“陈公岂负债者,顾一时力不及耳。若必取盈,陷其图利败检,於汝安乎?我鬼也,不从吾言,力能祸汝。”商素不信鬼,笑曰:“汝丽人,乃以鬼怖我。果鬼也,当知我在京之庐舍、职业。”四娘曰:“庐舍、职业,何难详道。汝近日於某处行一负心事,言之恐就死耳。”商大骇,辞去。陈密叩商之所为,终不泄。四娘耽吟咏,所著诗多感慨凄楚之音,人不忍读。闽有访陈者必与狎饮,临别辄赠诗,其中庾词日后多验。有一士人悦其姿容,偶起淫念,四娘怒曰:“此獠何得无礼!”喝令杖责。士人忽仆地,号痛哀求,两臂杖痕周匝。众为之请,乃呼东姑持药饮之,了无痛苦,仍与懽饮如初。陈叩其为神始末,答曰:“我莆田人也,明崇祯时,父为江宁府库官,逋帑下狱。我与表兄某悉力营救,同卧起半载,实无私情。父出狱而疑不释,我因投缳以明无他,烈魂不散耳。与君有桑梓之谊而来,非偶然也。”计在署十有八月而别,别后陈每思慕不置。
2、陈维崧《妇人集》:
王十一为余述林四娘事,幽窈而屑瑟,盖搜神酉阳之亚也。四娘自言故衡邸宫人。【冒褒注:王太史有《林四娘歌》,歌首系一小序,序云:晋江陈君宝钥,分皋青州。入署之夜,堂上忽闻乐作,空中隐隐呵殿声,如贵人驺从至。至则耀燎辉煌,杯馔罗列,宾客杂沓于堂上,俳优厮养奔走于堂下。胥役大骇,走白陈君。陈君固己心异之矣。因率卫卒呵禁之。不止。挟弓矢操而射之。不止。持轰天雷诸大炮击之。复不止。越数日陈方秉烛坐小斋,而风雨声有自远至者,斋中□□如人行声。少须,双鬟褰帘入,唱曰:“林四娘侍儿青儿启事,娘子愿谒使君。”陈惝恍未答。而美人翩然来矣。妖质雪莹,绣纹花映,修蛾自敛,斜红半舒,揄袂以前,向陈而拜。拜毕就坐,徐徐启曰:“某金陵林四娘也,幼给事衡王。中道仙去,今暂还旧宫。窃见殿阁毁于有司,花竹沦于禾黍。某故有宫中俦侣,话旧情深,停车无所,敢假片席于使君之堂,某固无能有德于使君,然亦非有害于使君,今与使君为方外交可乎?某有小酒食,愿同醉饱,并及从者,微有薄犒,幸无深讶焉。”陈虽疑且畏,然度无可如何,遂偕饮。及下箸则珍肴也,引杯则良酝也。从者视其犒则朱提青蚨也。意始稍稍定。后则夜分必来,更阑即去。数入内与陈夫人姬媵缔交,若娣姒然。陈之客过临淄者,或请接见,无不欢好。即席酬和,落纸如飞,词中凭吊故苑,离鸿别鹤之音为多,噫嘻此何为者耶。又谓四娘貌本上流,妆从吴俗,秀□□发,峨如远烟,覆以雾□,缀以珠璧,身萦半臂,足蹑翠靴,锦绦双环,环悬利剑,冷然如聂隐娘、红线一流。婢东儿、青儿皆殊丽,恒侍左右,人亦无敢调者。居三月,一夕,别陈君欲去,且以青儿为托,把酒赋诗,临歧怅别,耸身碧霄,踪影顿绝。青儿后一二来,久亦不至矣。异哉,曾记其一诗云:玉阶小立羞蛾蹙,黄昏月映苍烟绿。金床玉几不归来,空唱人间可哀曲。】
3、李澄中《艮斋笔记》:
青州观察陈公大莱,名宝钥,闽人也。下车数月,即奉檄开故衡王宫。当是时,别殿长廊已毁,惟寝殿一院尚扃耳。公率众往启之,见群蛇蜿蜒满院中,无可下足处。
闭之三日,及再至,悄然无所有。架上故纱衣迎风作灰飞去。碗中雀卵大如豆,盖宛然《连昌宫词》中故事也。壁间题绝句三首,墨淋漓未干。
其一云:
静锁深宫十八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
二云:
海国波涛斜夕照,汉家箫鼓靖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蕙质心悲只学禅。
三云:
日诵菩提千白句,闲看贝叶两三篇。高唱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潜然。
是夕公独坐阁内,闻有泣诉声,以为冤魂也。命之见,曰:“无衣,不敢出。”与之衣,仍不见。曰:“须自大门焚楮迎入。”如其请,竟亦无所见。后颇厌之,威之以火炮,了无所惧。又现形横屋,其长竟屋,微茫莫可名。一日,忽有女子至其弟某所,自称林四娘,侍者曰东姑。四娘朱帔翠翘,东姑青衣而已。观察闻之,置不问。会元日,观察晨起。朝贺毕,胥吏在署中未散,有少妇盛饰自内出,众惊避,以为观察眷属也。惟一小吏识之。随至马神庙,取所供白水,三噀之。回至堂后,乃坐。小吏捧茶以进,徐言曰:“俗语谓:公门中可修行。汝等善事官人,作好事,勿为恶,鬼神殛汝矣。”小吏唯唯,窃视其手,若枯树皮,或木魅所化耳。居半年,去之蜀中。后观察以内艰归,其弟寻亦卒。
4、蒲松龄《聊斋志异》:
青州道陈公宝钥,闽人。夜独坐,有女子搴帏入,视之不识,而艳绝,长袖宫装。笑云:“清夜兀坐,得勿寂耶?”公惊问何人,曰:“妾家不远,近在西邻。”公意其鬼,而心好之。捉袂挽坐,谈词风雅,大悦。拥之不甚抗拒,顾曰:“他无人耶?”公急阖户,曰:“无。”促其缓裳,意殊羞怯,公代为之殷勤。女曰:“妾年二十,犹处子也,狂将不堪。”狎亵既竟,流丹浃席。既而枕边私语,自言“林四娘”。公详诘之,曰:“一世坚贞,业为君轻薄殆尽矣。有心爱妾,但图永好可耳,絮絮何为?”无何,鸡鸣,遂起而去。由此夜夜必至,每与阖户雅饮。谈及音律,辄能剖悉宫商,公遂意其工于度曲。曰:“儿时之所习也。”公请一领雅奏。女曰:“久矣不托于音,节奏强半遗忘,恐为知者笑耳。”再强之,乃俯首击节,唱“伊”、“凉”之调,其声哀婉。歌已,泣下。公亦为酸恻,抱而慰之曰:“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女曰:“声以宣意,哀者不能使乐,亦犹乐者不能使哀。”两人燕昵,过于琴瑟。既久,家人窃听之,闻其歌者,无不流涕。夫人窥见其容,疑人世无此妖丽,非鬼必狐,惧为厌盅,劝公绝之。公不能听,但固诘之。女愀然曰:“妾,衡府宫人也,遭难而死十七年矣,以君高义,托为燕婉,然实不敢祸君。倘见疑畏,即从此辞。”公曰:“我不为嫌,但燕好若此,不可不知其实耳。”乃问宫中事,女缅述津津可听。谈及式微之际,则哽咽不能成语。女不甚睡,每夜辄起诵《准提》、《金刚》诸经咒。公问:“九泉能自忏耶?”曰:“一也。妾思终身沦落,欲度来生耳。”又每与公评诗词,瑕辄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公问:“工诗乎?”曰:“生时亦偶为之。”公素其赠。笑曰:“儿女之语,乌足为高人道。”居三年。一夕忽惨然告别,公惊问之,答云:“冥王以妾生前无罪,死犹不忘经咒,俾生王家。别在今宵,永无见期。”言已,怆然;公亦泪下。乃置酒相与痛饮,女慷慨而歌,为哀曼之音,一字百转,每至悲处,辄便呜咽。数停数起,而后终曲,饮不能畅。乃起,逡巡欲别;公固挽之,又坐少时。鸡声忽唱,乃曰:“必不可以久留矣。然君每怪妾不肯献丑,今将长别,当率成一章。”索笔构成,曰:“心悲意乱,不能推敲,乖音错节,慎勿出以示人。”掩袖而出,公送诸门外,湮然没。公怅悼良久。视其诗,字态端好,珍而藏之。诗曰:“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海国波涛斜夕照,汉家箫鼓静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惠质心悲只问禅。日诵菩提千百句,闲看贝叶两三篇。高唱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潸然。”诗中重复脱节,疑有错误。
5、王士祯《池北偶谈》(卢见曾《国朝山左诗抄》略同):
闽陈宝钥,字绿崖,观察青州。一日,燕坐斋中,忽有小鬟,年可十四五,姿首甚美,搴帘入曰:“林四娘见。”陈惊愕,莫知所以。逡巡间,四娘已至前万福,蛮髻朱衣,绣半臂,凤觜靴,腰佩双剑。陈疑其仙侠,不得已,揖就坐。四娘曰:“妾故衡王宫嫔也,生长金陵。衡王昔以千金聘妾,入后宫,宠绝伦辈,不幸早死,殡于宫中。不数年,国破,遂北去。妾魂魄犹恋故墟,今宫殿荒芜,聊欲假君亭馆延客,固无益于君,亦无所损于君,愿无疑焉。”陈唯唯。自是日必一至。每张筵,初不见有宾客,但闻笑语酬酢。久之,设具宴陈,及陈乡人公车者十数辈咸在坐。嘉肴旨酒,不异人世,然亦不知何从至也。酒酣,四娘叙述宫中旧事,悲不自胜,引节而歌,声甚哀怨,举坐沾衣罢酒。如是年馀。一日,黯然有离别之色,告陈曰:“妾尘缘已尽,当往终南,以君情谊厚,一来取别耳。”自后遂绝。有诗一卷,长山李五弦司寇(化熙)有写本云。又程周量会元记其一诗云:“静锁深宫忆往年,楼台箫鼓遍烽烟;红颜力弱难为厉,黑海心悲只学禅。细读莲花千百偈,闲看贝叶两三篇;梨园高唱兴亡事,君试听之亦惘然。”
6、曹雪芹《红楼梦》:
彼时贾政正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又说:“快散时忽然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字皆备,倒是个好题目,大家要作一首挽词。”众幕宾听了,都忙请教系何等妙事。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每公余辄开宴连日,令众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众清客都称“妙极神奇。竟以‘姽婳’下加‘将军’二字,反更觉妩媚风流,真绝世奇文也。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贾政笑道:“这话自然是如此,但更有可奇可叹之事。”众清客都愕然惊问道:“不知底下有何奇事?”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于是青州城内文武官员,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遂将有献城之举。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然后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后来报至中都,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其后朝中自然又有人去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不必深论。只就林四娘一节,众位听了,可羡不可羡呢?”
在上述六种版本中,除了曹雪芹《红楼梦》以外,其余各种版本的林四娘故事,均与清初官员陈宝钥有关。除了林云铭《林四娘记》以外,其余各种版本的林四娘故事,均与明朝青州衡王(恒王)有关。笔者曾经在旧作《“入世”理想的盛大葬礼》中,对以上各版本的林四娘故事进行了一番梳理,指出:林云铭的《林四娘记》,乃是现存所有林四娘故事中最早、最接近于原生态的一个版本;其次是陈维崧《妇人集》中记载的林四娘故事;李澄中《艮斋笔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士祯《池北偶谈》中的林四娘故事,均属于林四娘传说的中间形态;而曹雪芹《红楼梦》才是林四娘传说的最终定型——因为在《红楼梦》之后,又有杨恩寿、龙门经天氏等人以《红楼梦》中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姽婳将军》、《姽婳封》等作品,真正实现了这个故事由传说到纯粹的虚构文学的转变。而有关林四娘的传说,最初只是陈宝钥为了掩盖其私藏逃人之女的罪行,而编造出来的一段“鬼话”。跟清人对于明朝的故国之思、兴亡之叹,毫无关系。甚至跟明朝青州衡王府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只是因为陈宝钥需要圆谎,要将林四娘的身份“本地化”,从最初的“江宁府库官”之女,转变为“故衡邸宫人”,这才引发了李澄中、蒲松龄、王士祯等人对于明亡清兴的无尽感慨。而故事中关于林四娘的死亡原因,也由陈宝钥最初宣称的“我与表兄某悉力营救,同卧起半载,实无私情,父出狱而疑不释,我因投缳以明无他,烈魂不散耳”,以及“幼给事衡王,中道仙去”,转变为明、清交替的“式微之际”、“遭难而死”。所谓的林四娘诗,也由“玉阶小立羞蛾蹙,黄昏月映苍烟绿”的浪漫情调,转化为“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静锁深宫忆往年,楼台箫鼓遍烽烟”的泣血泪笔。换言之,所谓的故国之思、兴亡之叹,只是在林四娘传说的演进过程中,被人半途添加上去的,并不是这个故事的必需元素。因此,到了《红楼梦》中,这种故国之思、兴亡之叹,又被曹雪芹剔除得干干净净,整个故事演变成王之宠姬向“黄巾”、“赤眉”等流寇复仇的故事,也是不足为奇的。我们完全没必要因为《红楼梦》中出现了林四娘的故事,就认定其具有“反清复明”之类的民族主义思想!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林云铭《林四娘记》可以视为林四娘传说的第一阶段——故事中的林四娘为“江宁府库官”之女,其死因为“我与表兄某悉力营救,同卧起半载,实无私情,父出狱而疑不释,我因投缳以明无他,烈魂不散耳”,其身世经历跟青州衡王全然无关,仅仅因为她与陈宝钥籍贯同为“闽人”,其鬼魂才跑到青州来找陈宝钥。她与陈宝钥交好之前,曾发生过冲突。陈宝钥“檄兵格之”,试图“发礮矢”轰击林四娘,反被林四娘击败,不得不对林四娘以礼相待。另外,林四娘还有仆有婢,其婢名曰“东姑”。陈维崧《妇人集》可以视为林四娘传说的第二阶段——故事中的林四娘的身份已变为“衡邸宫人”,死因却为“中道仙去”,对故主衡王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她找陈宝钥的理由变成“敢假片席于使君之堂”,即借陈宝钥的衙署请客办席。但林四娘与陈宝钥交好之前,仍发生过冲突。陈宝钥“率卫卒呵禁之,不止;挟弓矢操而射之,不止;持轰天雷诸大炮击之,复不止”。林四娘亦有婢名曰“东儿”,明显是从“东姑”脱化而来。李澄中《艮斋笔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士祯《池北偶谈》同属于林四娘传说的第三阶段,又分别为三个分支——故事中的林四娘均大发“故国”、“兴亡”之叹,又都自称“红颜力弱难为厉”,有为故主复仇的意愿,却又自认为力量不足。而三个分支又各有损益:李澄中《艮斋笔记》保留了陈宝钥“威之以火炮”,林四娘“了无所惧”的内容,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士祯《池北偶谈》则删去了此类文字。李澄中《艮斋笔记》保留林四娘有婢名曰“东姑”的信息,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士祯《池北偶谈》则没有。可知,三个分支中,李澄中《艮斋笔记》形成较早。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林四娘自云:“妾年二十,犹处子也。”王士祯《池北偶谈》则说林四娘“入后宫,宠绝伦辈,不幸早死,殡于宫中”,属于衡王宠姬,显然跟后来《红楼梦》中林四娘的身份更为接近。且死明、清交替之前,亦可上承陈维崧《妇人集》中林四娘“中道仙去”的说法。可知王士祯《池北偶谈》位于林四娘传说演进的主干线上,蒲松龄《聊斋志异》则属于林四娘传说演进的一个侧枝。
现在的问题是,从林云铭《林四娘记》,到陈维崧《妇人集》,再到王士祯《池北偶谈》,林四娘传说层层递进的过程均有迹可循。但从王士祯《池北偶谈》到曹雪芹《红楼梦》,林四娘故事的变化却实在是跨度太大。在《红楼梦》中林四娘虽然仍有一个“姽婳将军”的称号,谐音“鬼话将军”,暗示这个故事实由陈宝钥的一段“鬼话”而来。但林四娘毕竟由鬼变成了人,其“红颜力弱难为厉”的心态,也变成了向杀害故主的敌人复仇,然后自己尽忠义而死的实际行动。其复仇对象也变成了“黄巾、赤眉一干流贼”。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红楼梦》中的林四娘故事发生如此之大的转变呢?在创作《“入世”理想的盛大葬礼》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然而,近日笔者查看了有关昆剧《铁冠图》的一些资料,方才明白,《红楼梦》中的林四娘形象实际上乃是王士祯《池北偶谈》中的林四娘形象与《表忠记》中费贞娥形象的综合体。而《表忠记》中的费贞娥形象,实际上就出自曹雪芹祖父——曹寅之手。
按,昆剧《铁冠图》中有《刺虎》一折。大意说李自成攻入京师,崇祯皇帝被迫自缢身亡。崇祯的宫女费贞娥,为君王报仇,乃假冒长平公主,准备行刺李自成。不想李自成将其赐给部将“一只虎”李固为妻。新婚之夜,费贞娥把李固刺死然后自杀身亡。以下是剧中费贞娥的一些唱词:
【端正好】蕴君仇,含国恨;切切的蕴君仇,坎坎的含国恨!誓捐躯,要把仇雠手刃。因此上,苟且偷生一息存。这就里谁知悯?
【滚绣毬】俺切着齿点绛唇,搵着泪施脂粉;故意儿花簇簇巧梳着云鬓,锦层层穿着这衫裙。怀儿里,冷飕飕、匕首寒光喷;心坎里,急煎煎、忠诚烈火焚。俺佯娇假媚装痴蠢,巧语花言谄佞人。这纤纤玉手待剜仇人目,细细银牙要啖贼子心!〔俺今日呵,〕要与那漆肤豫让争名誉,断臂要离逞智能。拚得个身为齑粉!盼得个骨化飞尘!誓把那九重帝主沉寃泄,誓把那四海苍生怨气伸!方显得大明朝有个女佳人!
【叨叨令】银台上,煌煌的凤烛炖;金猊内,袅袅的祥烟喷。恁道是一夜夫妻百夜恩;试问恁三生石上可有良缘分?他只待流苏帐暖洞房春,高堂月满巫山近。恁便道上了蓝桥几层,还只怕漂漂渺渺的波涛滚!
【脱布衫】除却了铁兜鍪凤翅嶙峋;解下了八宝龙泉,偷开利刃;卸下了锦征袍团花袄衬;松解了狮蛮带玉扣双扪;卸下了滚猊铠锁子龙鳞。
【小梁州】除下了翠翘宝髻耳璫瑱,脱下了凤衮氤氲。俺把那金莲兜紧凤鞋跟,防滑褪扎起绣罗裙。
【么篇】〔呀!〕听房栊寂寂悄无人,但闻得戍漏频频。〔将军,将军呀!〕觑着他眯蒙蒙醉眼醒还昏;休惊动,觑定了心窝把宝刀抡!
【快活三】钢刀上,怨气伸;银灯下,寃家殒!〔叹皇天不佑,〕不能把巨寇刃。便死向黄泉,犹兀自里含余恨!
【朝天子】恁道谎阳台雨云,莽巫山秦晋。可知俺女专诸不解江皋韵?俺含羞酬语,搵泪擎樽。遇寃家,难含忍,盼得个花憔柳悴,珠残玉损!早难道贪恋荣华,便忘了终天恨!〔唉〕一任他屠肠截割,一任他扬灰碾尘!今日裏含笑归泉,〔阿呀!费宫人吓费宫人,可惜你大才小用了!〕又何必多唇吻!
所谓“誓把那九重帝主沉寃泄,誓把那四海苍生怨气伸”,这与《姽婳词》中的“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是不是颇有几分神似呢?所谓“一任他屠肠截割,一任他扬灰碾尘”,这又岂不是“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实可伤,魂依城郭家乡近,马践胭脂骨髓香”?所谓“俺切着齿点绛唇,搵着泪施脂粉;故意儿花簇簇巧梳着云鬓,锦层层穿着这衫裙,怀儿里,冷飕飕、匕首寒光喷”,这又是不是“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抛开具体的复仇方式不谈,《红楼梦》中的林四娘跟《铁冠图》中的费贞娥,均是以弱女子之身,为了故主向“流寇”复仇。两者的渊源,已经呼之欲出了。
更进一步,关于昆剧《铁冠图》,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说:
作者已佚名,成作清朝初期。大约是梨园艺人根据边大绶的《虎口余生》、曹寅的《表忠记》,以及其他叙述明末崇祯皇帝殉难事迹的作品集合而成。情节真伪错杂,几惑正史。最后以铁冠道人与刘基说明画图三幅,以作收束,故名《铁冠图》。
可知该剧由边大绶《虎口余生》、曹寅《表忠记》等戏剧作品集合而成。《虎口余生》主要讲述的是米脂县知县边大绶掘开李自成祖父,破其“王气”的故事,跟宫女刺闯的主题无关。由此可以推知,《铁冠图·刺虎》的素材就应该是来源于曹寅《表忠记》。《表忠记》现已不存,无法看到。但《铁冠图·刺虎》却保留了整个故事的大体框架。曹雪芹当年未必看过《铁冠图·刺虎》,但曹寅《表忠记》中同题材的费贞娥故事,他肯定不会不知道。这样的话,《红楼梦》中林四娘形象发生那么大跨度的变化,也就毫不奇怪了!因为《红楼梦》中林四娘形象本来就是王士祯《池北偶谈》中的林四娘形象与《表忠记》中费贞娥形象的综合体。曹雪芹由王士祯《池北偶谈》中的林四娘“蛮髻朱衣,绣半臂,凤觜靴,腰佩双剑”,似“仙侠”又曾经“入后宫,宠绝伦辈”的形象,敷衍出“衡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恒王得意数谁行,就死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再结合曹寅《表忠记》费贞娥“刺虎”,为故主报仇的主题,演化为林四娘“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胜负自然难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的壮观场面。最终以林四娘与林黛玉均以“林”为姓,作为切入点,以此预示林黛玉在与贾宝玉分道扬镳之后,于万般无奈之际,仍拒绝改嫁他人,为贾宝玉尽“忠义”而死的结局。事实上,正如笔者在《“入世”理想的盛大葬礼》中,所指出的那样,贾宝玉的《姽婳词》也好,《芙蓉女儿诔》也好,都是在借哀悼林黛玉之死,哀悼作者自己昔日的“入世”理想。曹雪芹很清楚自己昔日那种林黛玉式的“邀恩宠”、“独立名”心态,正是其人生痛苦的根源和心理阴暗的渊薮。只有彻底割弃这种“入世”理想,才能获得书中宝钗那样“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大彻悟!但昔日的自我,毕竟也是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感情上很难骤然割断。所以,曹雪芹以此为自己昔日的“入世”理想,安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以此向其挥别,再毅然决然地走向宝钗那种“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的出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