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碎语拾零

宝钗与女娲的五重关联

按照脂评本原著设定的神话框架,宝钗实为女娲后身。作者从五个方面出发,将宝钗与女娲关联了起来:

第一,宝钗的生日——正月二十一日是民间传说中女娲“补地穿”的日子。东晋·王嘉《拾遗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丝系饼饵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也。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碎语拾零
关于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碎语拾零

东坡“雪堂”与宝钗“雪洞”的跨时空精神对话

 

41回,妙玉邀请钗、黛去栊翠庵品茶。妙玉给宝钗用的茶具乃是作为葫芦器的“£(左分右瓜)瓟斝”,其上有注云:“宋元丰五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杂谈

分类: 碎语拾零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与脂砚斋的悲伤泪泣

 

据脂批,后三十回佚稿又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一回,可与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论袭人

只恐石凉花睡去——论湘云结局

 

要探讨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史湘云结局,就必须首先从湘云一生的婚嫁说起。《红楼梦》第31回有所谓“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说法。湘云显然是由她那一对金麒麟牵线,而与日后的夫君结下了姻缘。那么,湘云未来的丈夫究竟是谁呢?脂砚斋早就明言,后文中湘云所嫁的男人是卫若兰:

 

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庚辰本第31回回前总评)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碎语拾零

罗隐的《牡丹花诗》原本是一首谴责权奸辣手摧花邪恶行径且为牡丹鸣不平的诗。在过去几十年中,蔡义江、朱淡文等拥林派论者为了宣扬其“反封建”谬论及捧林诬钗谬论,对此诗的立意作了完全颠倒的解释,将其歪解成所谓的“讽刺”牡丹之“无情”、“嘲笑其为韩弘所弃”。但古人却不会上这些拥林派论者的当。宋、金时期的各种诗话,还是如实反映了罗隐同情和赞美牡丹,对韩弘等权奸愤愤不平的立场。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三引严有翼《艺苑雌黄》云:“余考之,唐元和中韩弘罢宣武节制,始至长安,私第有花,命斸去曰:‘吾岂效儿女辈耶?’当时为牡丹包羞之不暇,故隐有‘辜负秾华’之语。”


金·元好问《唐诗鼓吹笺注》云:“一曰‘别有因’,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不胜春’,正是‘别有因’意。三、四,皆写‘别有因’三字。五、六,引芍药、芙蓉以抬高牡丹,以见‘秾华’之不可辜负也。”


南宋·严有翼《艺苑雌黄》指明罗隐作《牡丹花诗》是“当时为牡丹包羞之不暇”,即是为牡丹遭遇无端羞辱而愤愤不平所作。金·元好问《唐诗鼓吹笺注》更是直接点明此诗“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引芍药、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对话·答疑·争辩

红学群里的潇湘:
郑老师你好,我是红学群里的潇湘。有个朋友最近在写诗词分析类文章,发给我看,可是里面的原型啊典故我不懂,可以发给你看看吗?他说他之后还想写红楼梦的诗词分析。

郑无极:
此文把韩湘与韩湐搞混了
道缘汇录云:昌黎从侄孙有韩湐者,贞元末年,九月初三日生。幼而奇异,未入名场,遇小洪崖张氲,传以清修。童真不漏,号元阳子。遂乃放浪形骸,归宗元教。长庆初,韩湘及第,愈教湐读书应举,似乃兄荣。湐对曰:孙与公所好相异。因作言志诗云: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家,后夜餐琼液,凌晨咀降霞,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世界,三尺斩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去看仙葩。愈知其不可强也。湐自言能造奇花,愈令试之,湐乃取一盆,实以土,虚臾出牡丹一丛,红艳异常,花瓣中有金字诗一联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愈问此何意,对曰:日九自知之。后愈贬潮州,道过蓝关,大雪不能前进。而韩湐适至,为扫除其雪,愈方悟花中诗意,乃为八句足成之。愈亦稍释旅怀,即携同傅舍,仍欲以功名相期,作诗云:才为世用古来多,如子雄文世孰过,好待功名成就日,却收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对话·答疑·争辩

《红楼梦》人物年龄是出了名的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的思路中途发生过一个从“人石两分”到“以假混真”巨大变动,今稿中仍残留有大量未删干净的早稿遗痕。具体到宝钗、黛玉身上,黛玉初入贾府的年龄由早稿的六岁推后至今稿的十一岁,而宝钗进入贾府的时间则被从早稿第16回左右提前至今稿的第4回。这样才造成了钗、黛年龄看似混乱的局面。实际上,如果单一用今稿的时间坐标,或者单一用早稿的时间坐标,宝钗最多不过大黛玉两三岁而已。对此,笔者在《论宝钗》第十八章中有过详细的分析。这个“无名寒士”根本没弄清楚早稿遗痕与今稿定论的区别,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坐标体系混为一锅煮,从而炮制出所谓“宝钗比黛玉大八岁”的可笑谬论。有人吹捧它“严谨”,但作者一句话就把它彻底秒杀了:“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分而已。”作者早就将宝钗、黛玉的年龄锁定在十五六七岁,宝钗怎么可能比黛玉大八岁?完全是这个拥林派鬼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红楼梦版本杂谈

毛郎英版《何必西厢》因为具有“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嘉庆庚申春谷先生校定”两篇伪序,一直被吴雪松等民族主义索隐派分子当作其论述《红楼梦》成书于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之前的救命稻草。但笔者早已经指出,毛郎英版《何必西厢》乃是以晚清弹词小说《何必西厢》为基础,加上现代人炮制的伪序而人工拼合而成的现代伪书,伪造时间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清弹词小说《何必西厢》原作者为道光年间的涪陵人周兴峄,该书作于道光七年(1727年)周兴峄流寓苏州期间。周兴峄(1760—1828),字鲁望,号桐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赴浙江任建德县县令。曾于道光元年(1821年)主持重修建德县梅花城,次年竣工。周兴峄为新修的梅花城城墙题写了《修城碑记》,其中有云:“严之有城,始自春秋吴越之分,至汉以富春著名,绵历千载,环雉未移……”因为重修了梅花城,有深厚的梅花情结,故卸任后在苏州创作了《梅花梦》一书(即吴语弹词小说《何必西厢》)。周兴峄之侄女即张问陶之妻周氏,张问陶是最早记录高鹗续《红楼梦》的人,亦是程高本《红楼梦》在四川的最早推广者之一。因张问陶的缘故,周兴峄接触并喜爱上程高本《红楼

标签:

红楼梦

人物形象

薛宝钗

林黛玉

钗黛形象的b面

分类: 对话·答疑·争辩

金陵十二钗的入围标准和排序原则

 

用户6489276363:

老师,我想请问一下金陵十二钗的入选标准和排序标准分别是什么?

 

郑无极: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实际上是按“两两出婵娟”的对称结构,每两人分为一组进行排列的,每一组各阐述一个方面的“大色空”原理:

 

1、宝钗与黛玉:出世与入世。
2、元春与探春:皇妃与王妃。
3、湘云与妙玉:开朗与孤僻。
4、迎春与惜春:沉沦与解悟。
5、凤姐与巧姐:恶行与救赎。
6、李纨与可卿:贞节与淫佚。

 

以上六组对照的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在脂评本原著中,黛玉代表一种入世媚世的力量,让宝玉一度深陷情迷。而宝钗则代表一种愤世出世的力量,将宝玉从情迷中拔离出来,并将其引向情悟。故此,小说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宝玉抛弃对黛玉的情迷,转而移爱于宝钗,并且最后是宝钗以其“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