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大头妈的心情 |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就是要号召学习别人家的孩子,也就是说,自己的孩子也要成为别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论点如果在国内也就罢了,在新西兰还如此执拗,那就太奇怪了。所以严重怀疑这是办补习班的软广告。
文中第一段就是:提起“别人家孩子”,相信是很多人童年的童年噩梦!明明大家上的一所学校,吃的一样的饭菜,咋这些孩子就像个个有超能力似的?(超能力的标志就是考上考上剑桥牛津哈佛耶鲁MIT……)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路吊打我们这些普通娃呢?!
我觉得这些话毫无道理。首先,这童年的噩梦不是孩子的噩梦——孩子哪里来的噩梦?——而是家长自找的噩梦并强加给孩子的噩梦;其次,一路吊打也不是孩子,而是写这些文字的人和制造噩梦的家长皮肉发痒,欠打!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同的,不仅仅是天赋,还有性格,爱好,家庭环境等,都不相同,你怎么可以要求每个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呢?手指伸出来都不一般齐,你是不是也要把大拇指和小拇指都拉长了跟中指一样齐?那不是人了,那是变异的猩猩。
什么时候衡量一个孩子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志,就是考上名校?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没有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千辛万苦考上了,又如何?每年名校毕业多少学生,世界名校也不例外,那些毕业大部分学生不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吗?而代价是,永远回不来的童年和少年,和那些学校和家长强加给他们的噩梦。
真正有天赋的孩子,自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而这是学不来的,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有天赋的孩子掌握的学习技能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强迫学习,最终适得其反。所谓的取经,是家长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他并不买账,家长有没有考虑到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凭什么你要求他去学习他的同龄人,人家高高在上,你的孩子却要一脸仰望?你明摆着把你孩子的自尊心踩在脚底下。而对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站在主席台上俯瞰那些比你差的孩子,你说没有优越感那是不可能的,这适合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心理健康吗?当然还有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心理上的优越感。这不合适。尤其在公开场合。
我们都是从童年走来的,我们小的时候是最不喜欢父母包括老师去比较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无形中会对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顿生敌意:没有比较之前,我好好的,有点小笨也没差,心情愉快,比较之后,我啥都不是了,之前的优点不值得一提,之前的缺点却被无限放大。每次比较之后都会郁闷好几天,见到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也没有好脸色。
其实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天赋兴趣爱好活动能力等等,不能够用一个标准:就是会不会读书去衡量他们是不是成功。马云考大学考了三次,最后勉强考上一个普通师范学院还是专科,后来因为本科没有招满,才补进了本科,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不仅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甚至别人家鄙视的孩子哦。但是今天你能说马云不成功吗?这就是每个人天赋的不同,你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每个家长都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天赋能力,然后才能认清孩子的天赋和能力,因为你的孩子不是别人的孩子,是你生的孩子,他的身上遗传了你的天赋能力:你擅长的,你的孩子十有八九擅长;你不擅长的,你的孩子十有八九不擅长;你自己不会读书,就不要要求你的孩子很会读书,你很会读书,你的孩子也不用你担心他不会读书。你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和孩子,找到孩子的天赋在哪里,兴趣爱好在哪里,能力在哪里,然后引导他往这里发展,而不是一门心思地拷贝别人家的孩子。
你得回到你小时候,站在你小时候的立场上来对待今天成长的孩子,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知道,比较对孩子是最大的伤害,无论是你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伤害都是一样的。你孩子的伤害可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伤害是心理上的,影响到他将来的为人处世。
所以,别人家的孩子不要学,你的孩子才是天下唯一。你能让你的孩子活出他的特长,活出他坚韧的意志力,活出他豁达的个性,活出他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出他游刃有余的为人处世,活出他即便你不在他身边,他也依然能让你放心的生活方式,那么,你才是真正的成功的父母,你的孩子才是真正成功的孩子。
成功的孩子从来不来自焦急的父母。
各位为人父母的,不要被带偏了。你们得有自己的主张。你的孩子,你只能做主一部分,大部分还得你孩子做主。尤其是孩子已经少年。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不焦急的环境,你的孩子会感谢你一辈子。
现在不少对海外华人孩子教授中文的课程,我不认为这个有多少效果,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是靠每周上几次课就可以解决的,家庭环境很重要,如果父母在家都说中文,孩子自然会说中文;如果父母总是阅读中文书籍,孩子自然也会去看中文书,毕竟孩子都是海绵,只要是有趣的,他们都会主动去接触去吸收,如果变成一个课程,那么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凭什么我放学回来还要上课?!我看那些视频里面孩子上课的表情,没有一个是开心的。我认识一个华人孩子,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快学英文,在家里都不讲中文,后来孩子英文好了,却不习惯说中文了,这下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马上送孩子去读中文补习班,结果天下大乱,孩子抵触情绪非常厉害,最后不得不放弃中文补习班。之后呢,父母干脆在家里都说中文了,孩子用英文说,父母用中文回答,久而久之,孩子居然慢慢也开始用中文对话了,也开始看中文书籍。这就是来自家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只有孩子自觉,愿意去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才会成。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少年之后更是如此。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