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西兰的孩子 |
分类: 大头妈的心情 |
大头妈的心情
像新西兰孩子一样生活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西兰朋友的公众号文章,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其实他原本想说的是新西兰的花园无处不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没花园,我对后面这句话很赞同,但是前面那句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话不能完全赞同。孩子从小不吃苦,长大怎么能成才?这跟富穷无关。在新西兰,不能说父母对孩子没有感情,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一定会有一个度,该自己吃的苦必须吃,没有谁可以替代你。或者可以这样说,再苦必须苦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只有吃过苦,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的孩子,才会珍惜父母的付出和自己的劳动所得。
在新西兰南岛最南端的一个小城市Invercargill,这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汽车博物馆,叫比尔理查森是这个拥有数百辆各色老爷车的博物馆的创始人。他来自Invercargill一个富有的房地产商家庭,受他父亲的影响,从小喜欢收集跟汽车有关的物品,他的第一个汽车收藏品就是他花了5英镑从他父亲那里购买来的。划重点,这是他第一个收藏品,而这个收藏品是他从他父亲那里买来的。按照道理,他父亲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根本不需要让儿子用他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来购买他手里的收藏品,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需要自己去劳动,所得之后来换取,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比尔理查森后来的收藏远远超过他的父亲。试想一下,如果比尔理查森当年就想要他父亲的收藏品,而他的父亲想要就给,那么就不会有他后来的超越他父亲的成就。因为只有辛苦所得,才会倍感珍惜。
将来会成才的孩子,往往都来自这样的家庭。
新西兰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要想额外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须自己去想办法挣钱,包括给家里打扫卫生,割草,遛狗,送报纸等,甚至到街头去吹拉弹唱,挣得的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样一来,是不是新西兰的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就淡漠了呢?不会,因为衡量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深厚,并不是靠金钱,而是靠参与和沟通。新西兰的父母非常乐意参与到孩子的各项活动中去,包括体育,手工,聚会等,这时候父母往往比孩子还积极。
所以我们周末经常可以看到附近的足球场周围停了很多汽车,以为有什么重大活动,其实就是孩子在踢球,父母在边上加油而已,但是搞得特别隆重。
拐哥哥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日本做交换学生,二十多个孩子从日本回来的时候,机场上接机的家长居然组织了一个哈卡队,跳起毛利战舞来迎接这些小孩子,孩子们个个表情庄重,我知道那是他们被当做成年人来尊重的自豪呢。
新西兰的学校也特别重视孩子的团队精神,不提倡但是也不反对突出个人,而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学校和家长往往会更加注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待人接物,平易近人等,学校并不希望孩子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便将来走上社会,有的人从事高大上的工作,有的人去做蓝领,也不会有高高在上和低人一等的感觉。
所以新西兰的孩子真的很快乐,从小就开始玩,小学玩,初中玩,高中到了最后三年才开始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因为没有高考,只要成绩通过了NCEA,就可以根据这个成绩录取相应的大学,如果不通过,还可以有补考的机会。如果不想读学术性大学,那么还可以去读社区技术类学院,做学徒,出来靠手艺吃饭,收入甚至比很多白领都高呢。关键是,孩子兴趣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
如果说什么才是全面发展,我看新西兰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兴趣广泛,独立生活动手能力强,待人接物老练,不会死读书,团队协作能力强,独立思考有主见,很多孩子早早就知道了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并为之去努力奋斗。而往往这个时候,父母的参与度就少多了,孩子自己可以拿主意了。
在新西兰,孩子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都是孩子自己决定的,能够掌控自己未来的孩子才是有希望的。
我觉得新西兰的父母很轻松,孩子更轻松,大方向对了,一切都轻松,哪里有那么多焦虑的父母和抑郁症的孩子呢?戴眼镜的孩子都少见呢。
像新西兰的孩子一样生活,快乐自由,还有未来。
前一篇:新西兰人生活中的仪式感
后一篇:出国前PK出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