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断舍离的不解 |
分类: 大头妈的心情 |
大头妈的心情
不断不舍不离
最近好像不少人都喜欢断舍离,我经常在一些公众号上在写某某在断舍离,单身住在两百或者三百平方米大房子里面,却只留几件家具,其他都丢了,总之丢丢丢,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好像挺时髦的。还有一个男士更搞笑,他说他不留沙发,就是不想舒服,偌大的家里基本看不到家具,他喜欢在空荡荡的家里看风景,但是他在看风景的时候,屁股底下却坐着比沙发还舒服的躺椅。
他们都忘记了,真正要断舍离就应该把这个大房子都断舍离了,住到小房子里面去,这才真正符合极简主义原则。而在欧美,真正的断舍离是住到人烟罕至的地方去,啥啥都是自己动手,不需要一点现代化的东西在里面。而我们所看到的断离舍,全在城市里面,而且还希望大家都看到,这样的断离舍只不过是另外一种炫耀的方式而已,即对财富的不屑,而其实骨子里面依然不是,依然很屑。
断舍离最早是日本的山下英子在2001年提出来的,真正热起来是在2011年同名书的再版,该书登上日本当年畅销书的排行榜,而断舍离一词也成为2011年的流行词。
为什么日本会最先出现断舍离这个词?因为日本的房子普遍都很小,日本的主妇需要在小小空间里把家里所需的一切都收纳整齐,所以收纳也成为了一些日本学校孩子都需要学的一门手艺。如果不善收纳,那么家里一定无法立足。山下英子既不想收纳也不想邋遢,还要让房间显得宽敞,那么最好的措施就是,啥也不要,要啥没啥,空荡荡的最简单。这就是断舍离。当然山下英子对这三个字还有不少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解释,简单说,断,即断了念想;舍,即舍弃一切;离,即离开欲望。所谓无知无欲,人才会把目光转向内心的修炼。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就不喜欢,因为这不符合我的世界观。人怎么可以没有念想?不知道珍惜?没有欲望?那活着有什么劲?修炼就应该从珍惜开始,懂得珍惜才知道生命的每一段都是那么可贵,才能够对人生有更淳朴和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我不断不舍不离,在我生活里出现的每个我觉得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我都不会丢弃,我会在整理它们的时候,回顾曾经的过往,很多满载着喜怒哀乐的故事会一一浮现,这就是我们丰满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怎么可以随便丢弃呢?大到家具,小到一页纸,凡是我觉得里面有回忆的东西,我都会留存。
所以,我现在还有我小学的成绩单,中学的铅笔盒,里面还有当年的日历卡,钢笔尺子什么都在。我记得我当年高中毕业的那天,我对自己说,永别了,高中,这个上面有一个拉小提琴的女孩子的画面的粉色塑料海绵铅笔盒就是我对那个年月的最真实的记忆。
我还留着拐哥哥小时候在我编辑部里画的画,是画在一张征订单上面的画,有阳光,有房子,有草地,有大树,树下还有三个手牵手的小人,那是我们一家。
而现在,拐哥哥小学初中高中的作业本,甚至当年他第一次坐飞机,空姐送给他的一个小书包,包括小书包里面的小玩具,我都给他保存着。每次看到这些,我都会把过去重新走一遍。
而这样的经历,怎么可以断了舍了离了呢?断了舍了离了,就等于把生命中的一段都割舍了。这样容易断舍离的人,敢跟他们交往吗?我是不敢。
为什么我喜欢淘二手东东,因为每件有意思的二手东东,都有它的前世今生,它们需要有人去保存,而不是丢弃。我很多时候没有把它们当做没有物品,我当它们是有生命的,从它们诞生到辗转反侧,历尽千辛,没有碎,没有坏,躲过战乱躲过岁月来到我面前,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怎么舍得断舍离?
当然,不断不舍不离并不意味着把家里堆满,堆积如山,而是在留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分类,这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一刀切的留,也不是一刀切的丢。物极必反的道理永远不会错。
其实对任何物质,即便是寄托了自己记忆的那些东西,我们都只是一段时间的保留者,无法永远,我们都不会永远。如果哪天不在了,这些东西流到哪里去,我们也不知道了。但是,一定有如我这样对过往特别眷念的人来寻找保存这些东西。博物馆就是这样来的。
去年我淘过一大包新西兰澳洲老邮票,整整齐齐的一大包,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收集邮票的老人多年的心血,里面的很多邮票都是七八十年前的老古董了,每一张都价格不菲。当年万分珍惜小心呵护这些邮票的老人不得不放弃,虽然有遗憾无奈,但是,它们到了一个懂它们的人的手里,继续保留下去,相信老人知道了,一定心安。
所以我觉得我在做一件好事,这是我另外一个不断不舍不离的理由。
人生本来短暂,人生本来无趣,如果没有一点念想,没有一点不舍,这干巴巴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我不断不舍不离,我将一路相随。此生才是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