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讲“五谷为养”,五谷究竟是哪五谷呢?历史记载,说五谷是大黄米(黍),小米,大豆,最后两种就是稻和麦,大家看,当年稻和麦是排后的,因为全是粗粮不好吃。为什么小米和大黄米放在前面,因为小米和大黄米一脱壳之后没有那个硬皮,好煮好嚼,属于贵族食品,而糙米粗面是穷人吃的东西。中间加了一个黄豆,不是一种豆,是各种豆都混在饭里一起吃的,是属于每天主食的一部分,现在想让大家吃点豆还挺费劲,提倡喝豆浆吧,吃豆腐吧,什么八宝粥加点红豆,要不然大家不吃,可是当年人家是天天吃,当好东西吃。

无论哪种说法,咱们都可以看出来古人相当重视吃豆类、吃粗粮,跟现在很多说法保持一致的,现在西方大量研究证明,如果你吃粗粮比例比较大的话,随着年龄变胖这种可能性比较小,血脂不容易上升,糖尿病也不容易得。说来说去就明白了,其实吃粮食并不会带来糖尿病,也不会带来肥胖,关键是咱们没吃对,咱们吃的全是细粮没粗粮,而且品种实在太单一了。
我们祖辈除了少数贵族之外,简直没有精白米、白面可吃,因为那时候既没有机器,也没有加工门类,如果人手工搞白了,成本得多高,普通老百姓能吃得起吗?外面带着皮儿的粮食要想吃得很快都很困难,因为需要使劲嚼半天,在胃里揉半天再揉破碎然后再跑到肠子里再吸收,胰岛素一定是出来得很少的,所以过去根本不曾有糖尿病这一说。
二十年前咱们经常讲糖尿病、心脏病都是富贵病,现在连农民得糖尿病都比比皆是了,尤其是大城市的郊区,郊区农民胖得比城里人还多,北京市十(八)个市区以及十个郊县(区县),放在一起一比就会发现郊区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病增长的速度比市区居民还快,所以很快这个观念就可以改变了,穷人才会大腹便便,有水平、有品位、有资产的人,都是身材相当棒的,因为他们懂得怎么样才是高质量生活,他们懂得如何吃健康的食品,他们知道怎么样进行体育锻炼,不会一天到晚吃点精白米白面的东西,然后增加一点添加剂糊弄自己。

所以大量研究证明光吃精白米白面是不健康的(因为这些谷物外壳中的维生素B、纤维都损失掉了),我建议大家能够经常用粗粮和豆类来替换精白米和精白面,然后再用一部分像土豆、红薯替代一部分主食,这样淀粉也吃着了,跟菜一起吃也挺好吃,同时也得到几倍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不会长胖,也很好地控制了血糖和血脂。(文/范志红,括号内文字和标题是本博主所加)
另外,专家告诉我们,饮食中主食要尽量做到粗细粮合理搭配,把粗粮和细粮掺和起来吃。比如,可以食用由“玉米+大麦面”组成的二合面或“玉米+大麦面+荞麦面”组成的三合面做的面条和馒头;也可以吃“大米+黄豆”组成的二米饭或“大米+绿豆+燕麦”组成的三米饭。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一天三餐中分开安排,1~2餐粗粮,1~2餐细粮。这样既能摄入较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及无机盐等微量营养素,又可以改善餐后血糖,同时还不会造成过粗或嘌呤过多的情况。
还有,粗杂粮以天然为好,添加了人工香精、色素、增白剂、甜味剂、膨化剂的精制后的粗粮最好不吃。
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